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22 13:47
9月20日,腾讯大燕网&大光圈主题分享会《互联网时代下图片故事的未来》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新闻中心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任悦、新京报摄影图片部主任赵亢、新华社《摄影月报》主编王诺、腾讯图片分享了他们的从业历程、前沿观点。
腾讯大燕网图片总监杨杰主持此次分享会,他向与会嘉宾抛出了几个问题:图片故事进入同质化时期,要怎么做才更有特色、互联网时代怎么运用好视频表达、互联网时代摄影师有哪些困境等。
新京报摄影图片部主任赵亢:“新京报很重视图片摄影报道,这么多年记者都在拍图片故事。现在摄影记者应该更着眼于影像,更着眼于记载历史。”他认为,互联网时代下“话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摄影师本人生活观察的体现,技术呈现同样也非常重要,没有高标准的技术无法呈现图片故事。今年大燕网就做出了很多高质量的图片故事。
新华社《摄影月报》主编王诺:“图片故事只是摄影报道的一种形式,我个人很喜欢自然大方不做作的图片故事,也希望能看到更多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做的图片故事。”谈到同质化问题,她反而觉得没有看到太多同质化,而是好的题材太少,好的作品太少。
腾讯《活着》主编王崴:“因为做《活着》栏目而见证了中国图片故事从无到有,从有到繁荣的过程。2010年5月,腾讯发布《活着》第一期,基本就是现在《活着》栏目的形式。大众对于图片故事接受度很高,这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图片形式。这个行业的繁荣会带来的一种后果就是大家都会跟风去拍,很容易滑入一种模式化的操作状态。但是同时鼓励了很多好的作品诞生,这其实是个值得庆幸的现象。对于从业者,有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摄影师很用心地去做这个事情,图片故事是拥有生命力的。
腾讯大浙网图片/视频主编倪华初:“在我学摄影的时候,还没有图片故事这个概念,那时候叫专题摄影。图片故事的图片是需要非常吸引人的,大浙网有个栏目叫《人世间》,是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反映社会变迁。单张图片通过后期剪裁就可以,但图片故事需要摄影和编辑通力合作,有时摄影记者自己对故事的审视可能不会那么客观,和编辑的合作会让图片故事的整体表现力更好。”
凤凰网摄影师冯中豪:“我最初是一名文字记者,做了一段时间产生了疲倦感,因为文字大量的信息给人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慢慢发现图片可以给人带来细节化的东西。”读图时代的到来,正好给他带来了一个转型的契机。他坦言,他自己拍图片故事能带来成就感,从找选题到突破,到如何接近被采访对象,再到完成拍摄,这个过程让他感觉是在经历观察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任悦:我鼓励现在的年轻人大胆地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她说她觉得我年纪大了以后,对形式的东西不是特别在乎,很多东西都变简单了。年轻人是有很多种可能性的,关键是要去做,用作品去说服媒体,怎么样才会发表你的作品。所有的技法都可以用,不应该给自己设置障碍。
现场大屏幕显示网友在大光圈微信公众号中向各位嘉宾的提问,内容十分专业。
热心网友周维向各位嘉宾提问:“在新媒体时代,图片报道是否应该做到轻量化,最大程度回归视觉语言本身的表达能力?”
热心网友提问:“自己拍摄的图片被网站转载,版权问题如何解决?”
网友认真聆听,并为分享会录音。
参展腾讯大燕网&大光圈平遥摄影展的摄影师汪力迪也来到分享会现场与嘉宾对话。
现场设置多个抽奖环节,一对网友正在兴高采烈地等待中奖结果。
腾讯图片《活着》主编王崴为网友签名送书,有八位网友幸运地得到了一套《活着》和《中国人的一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任悦为网友们送上她的签名著作《1416摄影辞典》和《图片编辑手册》。
分享到
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看更多资讯
首页新闻财经娱乐体育证券军事科技数码时尚汽车游戏房产星座视频
[登录]
反馈简版
Copyright?1998-2015Tencent.AllRightsReserved
来源:影像中国业界动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