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15 Photo上海的观察报告——从观展体验出发提出几点问题

2015-09-23 00:00

九月初的上海异常热闹,以Photo Shanghai(上海艺术影像展)、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等为主旋律,并同期伴随着各种艺术展发生,单以摄影类的展览就有像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展出的“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余德耀美术馆的“南辕北辙——杨福东作品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未有烛而后至——陈传兴作品展”等等。

在上个星期里各家媒体对艺博会的报道铺天盖地的布满了朋友圈,即便没有去到现场的各位想必也能对Photo Shanghai的各大亮点、成交量等信息有所了解,比如关于泰伦•西蒙的作品《西印度群岛之鸟》的报道,比如谁谁的作品以多少钱的价格成交等。而本篇观察报告则以展会中几点个案为例,来试图提出一些关于展会的问题。

首先,总体观察下来,从展出的作品来看,很容易发现过来参加的画廊其各个特点,他们所关注的作品方向,艺术家的方向等,比如有些关注当代摄影,有些关注纯摄影,有些只收经典作品,有些则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进一步观察下来,我们似乎也能够察觉到各个画廊过来的意义,姑且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卖作品为主,我们发现其展位上的作品的特征是“种类繁多,卖相不错”,比如flower画廊,带来的诸如以色列摄影师NadavKander拍的《长江》,韩国艺术家Boomoon拍摄的雪景《骆山(公园)#920》等。而对于中国大陆地区不太熟知的画廊来说,比起卖作品而言,树立画廊自身气质似乎是更加重要的举措,于是我们看到诸如像来自台湾的“艺境画廊”“安卓艺廊”等均以个展的形式展出作品,而减少繁杂。

安卓艺廊(台湾)-石晋华 《穿量计划》

比如来自台北的“安卓艺廊”,在本次展会上带来了艺术家石晋华的行为作品《穿量计划》,石晋华用其他人所捐赠的衣服剪成布条,拼接在一起来丈量PS1当代艺术中心的周长,这是一次对“当代艺术之媒介的测量”的具化转换行为,于04年-08年间完成,展览现场最终包括一个录像、77张摄影以及一件用“77件衣服制成的布料卷尺”装置构成。同样来自台北且也关注当代艺术的“艺境画廊”带来了台湾著名摄影家谢春德的经典作品《RAW》(生)系列,该系列以台北郊县“三重“为创作背景,并采用导演式的拍摄方式展现了一幅幅有如灵魂献祭般的图景,展览现场1.5*2m的大尺幅得以让观众在谢春德这些虚实交错的影像中看个痛快。

艺境画廊(台湾)-谢春德 《RAW》

说道画廊气质,我们也会发现有很多画廊关注的艺术家与作品是有某种特定指向的,比如amanasalto,我们或许更加了解amana旗下的《IMA》杂志,而比起杂志关注更加广泛的当代摄影,画廊部分则只专注于铂金工艺,当然旗下代理艺术家的作品也大都为大师级别的,像荒木经惟、东松照明、杉本博司、Elliott Erwitt,最年轻的一位恐怕也是生于67年的野村佐纪子了,在这次展会上,amanasalto给笔者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他们制作的荒木经惟去年的作品《左眼之恋》的铂金工艺版,在看过彩色版过后再看这一版也是另有一番风味。

amanasalto展位(日本,上海)

再比如杨画廊带来了其过往举办过个展的年轻艺术家的影像作品有像林科、宗宁、厉槟源等,他们以新媒体图像、摄影&绘画、行为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创作,或许是整个Photo Shanghai的语境毕竟还是以摄影为主,所以我们发现杨画廊带到现场的作品中宗宁的数量较多,似乎也是其这次的主打。

杨画廊(北京)-宗宁作品

对于一个以商业为主旋律的博览会来说“销售”当然重要不过作为逛展览的观众更多关注的还是观展体验,而这体验也不单单是简单地看过几个大师的作品冰冷冷的摆在那里,基于这一层面来说,笔者个人更加喜欢商业气息略显稀薄,或者哪怕说把“销售”的目的稍稍有所隐藏的展览,比如《艺术界》与假杂志合作带来的LEAP Pavilion X独立摄影书阅览室。展览分为两部分均以青年艺术家的实践为主,“图像新潮”部分展出像陈天灼的《RUN THi$$IiT》、胡唯一的《14分钟1》、杨圆圆的《几近抵达,几近具体,重庆04、04》、陈哲正在进行的新作《关于黄昏的六章》、叶甫纳的新作《奈丽丝指甲仙境》等等,大部分都并非为纯摄影作品,更多是建立一种打乱的图像秩序来审视摄影在当代语境下的变数与发展。而独立摄影书阅览室部分除了假杂志带来的全部出版物外还有一部分艺术家的手工书,如郑川的《废园》、黄东黎的《表象之外》等,笔者认为在“摄影”置于“书本”之上的转化也是另一维度的图像化,与艺术界本身的项目“艺术新潮”的概念颇为契合。

LEAP Pavilion X独立摄影书阅览室

同样,张培力所策划的影像单元对于整个展览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虽然播放的录像作品大都是最近几年我们在各个展览中所常看过的,但它至少对于增加摄影博览会的广泛性与对关注摄影的观众的普及性上是有意义的,我认为,它在这样一个摄影博览会上出现也是培养摄影藏家关注收藏录像作品的一次小尝试。

记得九月十号观展当天在展厅二楼歇息期间,有朋友曾打趣说“从这里往楼下看,像不像买衣服的大市场?”确实像,可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市场呢?

整个展览逛下来,给我的感觉是或许去年有过一次试水之后,一些画廊也对在展会上受欢迎的作品类型有所了解,以至于今年再次参加或多或少还是带来了一些与去年有所相似的作品,所以,就展览的观赏性而言,作为一个观众的视角会有这样的质疑,即为:当PHOTO上海给予人们的形象认知如果已经达到了一个“以销售为主”时,那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否是来提高博览会的严肃性,适当让商业性呈现隐性?毕竟,观赏性是吸引更大流量的重点,就算是培养新的藏家资源多少也是要建立在更加广泛的人群里吧。

当画廊把他们展位上带来的作品当成一个“正式的展览”对待(而非展销),无论是从策展思路还是作品逻辑上,也自然让观众对其抱有的期待更大,所以笔者认为本届的博览会相较于上一届还有略显精彩,更多的是由像泰伦西蒙的个展(部分作品)、张培力的影像放映单元等少数个别的亮点导致,而作为更为庞大的整体还是看起来更像是“摆摊儿”(当然,这确实无可厚非)

所以,对于画廊视角的“好卖”与观众体验的“好看”这一永恒的矛盾中我们很难保全,但能否找到一个中和的状态让“好看与好卖”并行,也是前路漫漫。

来源:色影无忌影像频道影像馆 作者:王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