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别具一格的清代贮茶器(组图)

2015-10-08 12:19

图1

图1

江苏镇江 刘丽文

明清饮茶习俗与前朝不同,饮茶之 法一改唐宋流行的烹、点茶的饮法,为煎、泡芽茶的新饮法,制茶、品饮、茶具都变化一新。此时以散茶为主,散茶喜温燥而忌冷湿,如贮存不当,炒制好的茶叶保 存不当,就会破坏茶汤的效果,茶叶贮存用具就显得重要。明清用来保藏散茶的器具一般为砂瓶或瓷瓶。《茶经》中曾说茶瓶“以杭州或宜兴所出”为佳,“宽大而 厚实者,贮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减香气。”

出土和传世的紫砂和瓷质的盛放茶叶的瓶、罐、钵等形制各异,大小不一。如镇江市一中弹簧厂出土一件清代宜兴窑紫砂带盖钵(图1),通高12.2厘米,口 径14厘米;通体呈扁圆球形,有盖,子口,圆唇,鼓腹,圜底;盖内有一菊花形戳记,内有“荆溪”二字,还有一方形图章戳记“邵文茂制”。邵文茂,清顺治宜 兴紫砂艺人,具体生卒年无考,善制各种器物。此器当为贮藏茶叶的器具。明清时期以散茶为主,如贮存不当,茶叶就会变质,茶叶贮存用具就显得重要,紫砂器用 于贮存茶叶,具有茶色不损的特点。

图2

图2

镇江博 物馆收藏有一件清乾隆款斗彩团花纹盖罐(图2),高12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6.3厘米;盖面平坦,正中间绘团花,内为菊花纹,盖边绘缠枝菊花纹; 罐口沿内敛,圆鼓腹,下腹内收,浅圈足;罐肩部与近底部绘小花朵纹,腹部绘团花,内为菊花纹,间以缠枝花卉;圈足内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官窑 款。斗彩技法萌发于明宣德年间,成熟于成化年间。清代斗彩有仿成化斗彩,也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品种。乾隆斗彩器型多,装饰华丽,色彩绚丽缤纷。在制作、绘画 工艺方面与雍正朝相似,但也有自身的特色,纹饰往往对称或开光装饰,多见团菊花纹。团花纹成熟于隋代,隋唐陶瓷器上常见,多以模印手法制作,明清两代团花 纹再度盛行,表现手法为彩绘,乾隆时期的团花纹纹样新颖,别具一格。

图3

图3

 另有一件清乾隆款白地青花绿龙纹盖罐(图3),高21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8厘米;盖面平坦;罐直口,短颈,溜肩,圈足;全器以白釉为地,青花勾 边填以绿彩,肩部绘八宝纹,腹部绘龙纹,近底部绘莲瓣纹;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官窑款。此器用于贮存茶叶。此器绿釉近似明代成化、弘治时绿彩器 的色调。其纹饰先以青花绘出,再填以绿彩,色泽明艳,清新悦目。此种装饰的盖罐,康熙时已有,但器型较小,乾隆时制较多,并延续至道光时期。民国时后仿的 绿彩龙纹罐,器型笨拙,胎体厚重。

明清时期以散茶为主,散茶喜温燥而忌冷湿,炒制好的茶叶需要贮存,贮存器具一般为瓷质和紫砂器。

来源:人民美术网-收藏-陶瓷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