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22 14:22
《穿盛装的彝簇姑娘》 115x150cm
《船魂》 80x100cm
《春萌》 80x160cm
《荷塘秋色之一》 80x100cm
《红颜》 60×160cm
《花语》 80x100cm
《九零后》 120x180cm
《母与子》 80x160cm
《凝听》 120×180cm
《前景》 120×180cm
展览时间:
2015-10-26~2015-11-14
开幕时间:
2015-10-26 15:00
展览城市:
四川
展览地址:
成都数字美术馆-3D数字展厅
主办单位:
成都数字美术馆
参展人员:
辜志勇
展览介绍:
油画里的“抒情性”
——论辜志勇的油画艺术
李少君
有一段时间我和画家们接触比较多,看了无数画展和画册,但真正印象深刻的也并不多。某日,经海口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油画家王锐介绍,看一些画作,一眼就看到一幅画,名曰《梳妆》,画的是一个母亲为女儿梳妆的日常场景:时间也许是早晨,房间里有些凌乱,沙发上凳子上衣服到处搭挂着。但整个画面色彩明亮,房间里的陈设很雅致情趣,小女孩坐在椅子上,拿着小圆镜,年轻的妈妈在为她梳头。女孩的神态显得不安分,妈妈却是娴静高雅,一动一静构成对比。浓厚的家庭气息扑面而来:小猫在凳子下趴着,地毯上放着小提琴,乐谱还摊开着,暗示着小女孩刚刚练习完一个曲子,还是马上要出去参加表演?……完全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家庭写照。
我一眼就记住了这幅画,也记住了这幅画的作者辜志勇,一个来自四川的年轻油画家。
《梳妆》符合我对油画的一种理想,一种对我们身边日常生活的充满深情地描述和赞美,让人觉得接地气,觉得亲切,因而愿意走近。这样的画里有着一种久违的特有的中国艺术的气息,那就是一种“抒情性”。
众所周知,早期油画来自西方,由于徐悲鸿等过于强调绘画艺术要做客观科学之研究、描绘,过于重写实轻写意,因此,早期的油画作品均让国人觉得有距离和隔膜,觉得不亲切。这一情况到当代终于有所改观,依赖很多优秀画家的努力,给来自西方的油画注入中国的艺术基因和人文精神,不满足于个别元素的调整和融合,而是以一种新的油画方式来理解和反映世界。这其中,四川籍画家罗中立居功至伟,他的一幅《父亲》,倾注全部情感,调动了全民记忆,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罗中立的成功,我认为就是他强调了艺术的“抒情性”,在油画里注入中国艺术中最核心也最精髓的特征——“抒情性”,为中国油画找到了一条新路线,可谓功莫大焉。
艺术史家喜欢说中国艺术强调写意,究其内在意思,中国艺术其实是调“情”,写意不是胡乱描写,是先走遍千山万水,然后化千山万水于一心,了然于心,才能画好一山一水,将全部情感凝聚于一山一水。说“胸中自有丘壑”,说“胸有成竹”,都是这意思,是这些艺术家已将所绘之物彻底融入自己情感里,融入心中,所以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古人早就有大量关于艺术源起于情的论述如“道由情出”、“道始于情”、“情动于中而发于言”等等,因此,抒情乃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学者王德威称“抒情”是中国文学艺术最悠久最深厚最强大的传统,这种抒情性是非常个人化自我化的,到了现代则与主体意识有着契合;沈从文也倾心于这种抒情性,他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也是常态,毁灭是常态”,但唯有有情的文字或艺术,是唯一可能为历史留下意义的媒介,“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远的空间,让另外一时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转,无有阻隔”……确实,唯有情感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隔代流转,并感动后世,传承创造与文明。
志勇追寻的就是这样的路子,由他的绘画看得出来,他深爱世界,热爱生活,对家庭对他人及周边事物充满情感,他将那些最熟悉、早在心中模拟无数遍的景、片段、细节记录描绘下来,以表达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志勇尤其擅长一种夹杂回忆与当下感受的抒情方式,上面说的《梳妆》和油画《凝听》很有代表性,《凝听》画的是一位女子独自坐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的一张椅子上,似乎在听什么,等待什么,爱人的脚步?孩子归来,抑或是同伴?地上还有一只猫,整个画面有一种午后的慵懒和闲适。还有一幅画作《忆》,空空的房间里一张椅子,椅子上是一条散开的裙子和一个梳妆盒,据说这来自大地震后一个家庭的真实场景,人已去,物还在,让人悚然一惊……辜志勇的这些画,细腻细致,每一笔每一画似乎都倾注了画家浓郁的情感。志勇说自己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怀旧时,细细想起以前的一切,一花一草,一椅一木,然后细致画来,以补追忆之情。所以他很注重细节,他的画带着相当强烈的写实意味,在细节里灌注情感,他的画的情感含量和浓度都很高。他从来做不到超写实的那种超然冷漠,他的笔触里总是带有温度和热量,他也从来不是那种躲避现实的人,志勇有一类画就曾引起过较大的社会反响,那就是《港湾》、《边城》、《装卸》等,将目光投向工地、港口、卡车和打工者,显示出他的一种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证明志勇从来不是一个只躲在自己套子里的人。
志勇的这种追求背后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来源,他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悠久艺术传统,而他的川美出身背景,使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近距离接触学习由罗中立、何多苓等川美画家发扬光大的一种油画抒情风格。他的油画作品《母与子》就有着很浓的川美抒情情结,画中,彝族母亲背着襁褓中的孩子在风雨中行走的,也许来源于画家的彝族地区看到的场景记忆,充满生活的艰难,但也温馨。这幅作品和众多的川美画家有着某种一脉相承的美学风格。川美毕业后,志勇先到基层地方中学工作,后来又到厦门定居绘画。多年来,志勇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到处寻师访友,先后到广州美院、中央美院学习,经常去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观摩,广泛学习,开阔视野,努力吸取国内外艺术精华……这些,都促使他越来越成熟,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和志勇见过几次,属于由作品及人一见如故的那种,一见就引以为好友。我曾和他开玩笑说,在一个肠肥脑满成为普遍景观的时代,他一看就很有艺术气质,因为他显得清瘦,落落寡欢,一看就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是朴素和节制的,是自我要求严谨和注重精神修养的。在熟悉他的作品之后,我更坚信自己的直觉是对的,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异数,带有艺术圣徒的气息,我相信志勇绘画作品的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