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访】黄林珍:一丝一线 展吴门风流

2015-10-23 07:42

  导语:黄林珍出生于刺绣之家,从小耳濡目染,掌握了扎实的技艺技法,她有针对性地继承传统技法,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绣法和艺术主张。现在,她以明四家画作为主要创作题材,力图在刺绣上展示吴门画派的风流和俊逸。

  雅昌艺术网:黄老师好,目前您从事苏绣艺术创作有多少年了?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得到这门古老的工艺传承,是学院还是家传?

  黄林珍:我从事刺绣已有三十余年,6岁开始学绣。我母亲是苏州镇湖绣娘,当时属于东渚发放站,每个月有一定的任务量。让我记忆尤为深刻的便是深夜里被妈妈叫醒,帮助她“赶活”。因此我算是生长在刺绣的环境中,比别人接触得早。在中学时代,我虽然读的是普通中学,不是工艺美校,但每个寒暑都坚持做刺绣的,这门手艺从未断过。

  现在,刺绣艺人们也进入学院接受系统化的培训和深造,我也进入院校加强理论学习,相比较于学院注重基础理论,家庭的母女相承更加贴近实践的层面,因此,我的技艺主要传承自母亲。

  雅昌艺术网:你在少女时期主要的创作题材是哪种?与当下的创作题材有何不同?

  黄林珍:那个时期为了完成国家出口创汇的任务,绣娘们主要做日用品,例如桌布、手绢、荷包、和服腰带,实用功能很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市场的需求引发了功能的演变,近十年来,刺绣从手工艺品向艺术品转变,多以扇面、框画的形式来呈现,其艺术价值、欣赏性更强了,这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因而也要求绣娘去创作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题材,创新技艺技法,开创新的、具有个人艺术风格的绣品。

人物绣像

  雅昌艺术网:在技艺技法方面,坚持传统和开拓创新在你的作品中如何体现?

  黄林珍:例如在描稿这一工序上,我走的是坚定的传统路线。底稿是绣品的模板,苏绣底稿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为苏绣而作的画稿;另一种是选自名家的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照片等。我坚持先上绷子,绷紧之后再用画笔一笔一笔画好图样。这样,可以使底稿更有手工的灵动感。

  在丝线的织染方面,我提倡用传统的植物染料和矿物质颜料来染,相比较于现代的化学染料,传统技艺染出来的线色泽鲜艳、有特殊光泽。但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失传,令人惋惜。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创新,吸收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进入绣面,例如创作唐寅的《事茗图》时,前面的草地均采用留白,不绣满,只用简单的几针作为点缀,用寥寥几笔来勾勒出意境,这与很多绣庄满工的绣法是不一样的。

花鸟画作品1

花鸟画作品2

  雅昌艺术网:留白的部分是保留底色么?

  黄林珍:是的。因此我在创作一幅作品之前一定会考虑到留白的部分,然后到市场上去挑选对应颜色的优质底子。在挑选底子的时候就要用心,要让颜色一致。

  雅昌艺术网:在针法的运用上你的作品有哪些新特点?

  黄林珍:刺绣的针法有四十多种,分为: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但主要可以归结为“细平绣”和“乱针绣”。

  传统的苏绣以细平绣为主。苏绣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精、细、雅、洁,柔、顺、平、齐”,其实这八个字最主要还是用来形容细平绣的。细平绣即是细致紧密的一种排针法,适合表现工笔的、具象化的题材。所谓乱针绣,即是乱而有序,适合表现写意的、抽象的题材。“细平绣”抑或“乱针绣”并不分孰优孰劣,两种技法的运用要根据所营造的画面感来进行选择。

  从针法上来说,我自创了一种“小乱针”,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减小针脚的跨度,使画面具有一种特殊的敛光效果,由此来适应自己所选择的题材的独特性。

  雅昌艺术网:我们在您的工作室内观察到,你的作品题材十分广泛,包括类似于西方古典主义人物油画、印象派风景画、例如莫奈的油画《睡莲》,还有传统的工笔花鸟、以及像八大山人、齐白石的虫、鱼这样的大写意题材,在如此丰富的题材中,你最有代表性的题材是哪一种呢?

  黄林珍:我主攻吴门画派,尤其喜欢以明四家的画作为底稿来进行创作。

  雅昌艺术网:这种选择从何而来?

  黄林珍:我身边有很多画家朋友,他们传承着吴门画派艺术精髓。他们经常建议我说:“苏绣是吴文化的代表,你为什么不用苏绣来表现吴门文化的特点呢?”同时,小乱针的技法也适合表现明代古画的意境。受到种种启发,我在三年前确立了这一题材作为今后的主攻方向,我要让明四家画作的绣品成为个人的艺术符号。

(仇英《赤壁图》 请横向观看》

  雅昌艺术网:此前没有绣娘做过这一题材吗?

  黄林珍:有人做过,但她们偶尔做过一两幅,而我是成系统地去做,我计划把所有明四家的作品都用刺绣进行表现,这是一项浩繁的大工程。在尺幅上,刺绣作品和原画要保持一比一的等比例。为了保证了颜色不失真,缩小和真迹的差距,我所有的样稿都是委托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提供。自己平时也到博物馆里去观看原作。现在,我先把明四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做一部分,目前已完成的有唐寅的《事茗图》、文徵明的《林榭煎茶图》、仇英的《赤壁图》等,还在创作中的包括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沈周的《盆菊图》。

  刺绣者不仅要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懂得画理,同时还要有耐心、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是一张长卷,我做了一年半了还没完工,估计还要用一年多的时间。

  雅昌艺术网:你如何能够在绣面上表达明四家作品的精气神和意境?

  黄林珍:我一方面观察老艺人的作品,参观学习她们的创作过程,补充并提升技艺技法;另一方面,我不断深入地对吴门画派、对明四家进行研究,并且把自己放在画家的角度,去揣摩原画作者创作时的心态、感受时间和环境背景。每一幅画都有故事,画中人物各有神态,还要进行互动,画面不是死板的,而是情境的生动表现。

  例如研究唐寅的《事茗图》,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的?他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文徵明创作时的内心感受该是怎样的?我要感受画面背后的精神,有时候,我甚至还会把古画先临摹一遍,最后用刺绣来还原笔墨。

  雅昌艺术网:用刺绣来还原笔墨是很难的,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而传统水墨画又讲究墨色的晕染,你如何用刺绣来呈现这一独特的效果?

  黄林珍:针法只是基础,一幅刺绣作品的好坏,最关键的还是色彩的变化,需要由浅入深,归根结底还是看懂原画的浓淡干湿焦的细微变化。看上去黑白灰三色,其实蕴藏了几百种颜色的变化,这就需要几百种颜色的线来搭配,缓缓渐变。每个绣娘对色彩很敏感,这是一门功夫,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所以需要细心、耐性,在凳子上要坐得住。

  这一系列的作品我都是采用乱针绣创作的,恰能表现水墨画的晕染效果,不需要光泽。假如采用细平绣,经过光线照射,墨色的层次感就降低了。

  雅昌艺术网:明四家中你创作最多的是谁的作品?为什么?

  黄林珍:明四家中我最喜欢唐寅,他一方面在于打破门户之见,对南北画派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另一方面,对自然山川有着亲身的体察和真实感受。

  雅昌艺术网:您这一阶段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打算如何实现?

  黄林珍:我的目标是用刺绣呈现所有的明四家作品,完成之后在家乡苏州举办一场展览,向家乡和艺术界的前辈致敬。目前,完成的作品还不够多,因此我集中了全部的精力和财力来做这件事。藏家也非常支持我,纷纷表示,将来做展览的时候,无论他们在全国各地,都会把作品拿回来。

雅昌艺术网:祝愿黄老师的愿望早日实现,感谢您接受此次采访。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房卫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