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30 09:45
参展作品 (5)
参展作品 (6)
参展作品 (4)
参展作品 (3)
参展作品 (2)
参展作品 (1)
展览海报
参展作品 (8)
参展作品 (7)
展览时间:
2015-11-10~2015-11-12
展览城市:
山东
展览地址:
烟台美术博物馆 第一展厅
主办单位:
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烟台美术博物馆、福瑶堂、北京瀚雨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展览介绍:
纵观中国书法史,以魏晋为界分作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字体的更迭阶段,此时字体书体不分,多是一种集体性质的创作。后一阶段可称之为风格与大师的阶段,伟大的书法家不断出现,探索着各种书体的个性表达与风格表现。
篆书出现于第一阶段。从形体上来看,这种古老的字体是“图绘式”的,结构均衡整齐,线条粗细一致。但是,它透射出典重古雅的内在气质,其来源于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内心的诚敬与肃严,中锋用笔,并带有舒缓的节奏感。这与古典时代对于“礼”的态度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了一种高贵的古典人文品质:审慎与节制。
随着古典精神的失落,篆书也日渐式微,直至第二阶段的清代,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吴大澂、赵之谦、吴昌硕等书家,以创作重振碑学,而篆书为之一盛。此时的书家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如何用毛笔在宣纸上再现金石碑碣上的文字效果?对此,邓石如等人进行了长期探索,创造出众多的篆书书写风格。他们的创作有两个取向:第一,追求金石气。用毛笔复制金石表面的肌理形态,以及带有的朴茂浑厚之感,吴大澂、吴昌硕是其代表;第二,进行“雅化”处理。将略显粗朴的金石文字进行点画提纯,纳入到文人书写系统,赵之谦是其代表。这两种特征一直延续到当下的篆书创作。
祁小春先生多年从事书法史研究,是海内外著名的“王学”(王羲之)研究专家。他兼善篆书,其研究与创作共同延续了乾嘉以来的风格取向,并形成了有趣的照应。在学术研究上,他遵循着“朴学”的优良传统,对文献材料竭泽而渔,推重实证考订,持论平实严谨;在篆书创作上,他承继了前代书家的“雅化”方式,以谨严形体为基础,讲求线条的粗细变化与形态经营,由此展现为一种文人化的雅逸之风,这在当今书坛的篆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此行祁小春先生山东五地巡回展览,北京福瑶堂画馆推出了祁小春先生的60余幅作品,集中呈现了他近年来的书法创作风格。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帮助我们充分认识祁小春先生的篆书创作成就。
最后,衷心感谢烟台美术博物馆的大力支持,感谢各界同仁的关注,感谢我的兄弟姐妹们为此次巡展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北京福瑶堂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十七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