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的大国崛起,中国的民族文化在新型历史背景下,得到了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与推广。艺术品市场在政策调整下逐渐健康发展,必将迎来广阔发展前景,成为国民备受关注的另类投资方式。
从古到近,优秀的国画作品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时代风貌、历史人文与民族精神,从时间线索串联起整个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反应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成为存世的艺术珍品。
一、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横528.7厘米、纵24.8厘米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桥梁,树木、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
据说《清明上河图》历时十年完成,最早由北宋宫廷收藏,靖康之难后流入民间,历经辗转,后为南宋贾似道所得,元朝时期再度进宫,至正年间又被掉包,流落民间,后来落到宰相严嵩、严世番父子手上,严嵩倒台,图被没收,第三次纳入宫廷。经明代皇室收藏,后来太监冯保偷出,在画上加了题跋,之后真本又不知去向。二百年后,由清朝湖广总督毕沅收藏,毕沅死后,《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宫,深藏紫禁城内。1925年(又说1911年)溥仪将该画携出故宫,后流落于东北长春一带。1945年,被收入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现藏故宫博物院。
二、现代著名画家蒋兆和纵200厘米、横2700厘米的《流民图》
蒋兆和,湖北麻城人,四川泸州出生。(1904年5月9日-1986年4月15日)1920年于上海工作,曾写广告画,服装设计,自学西洋画。1928年由徐悲鸿介绍,任职南京中央大学图案系教员。1930年至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
《流民图》局部
《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最重要的的代表作,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该作品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在画面中,蒋兆和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侧重悲怆氛围,烘染愤慨情绪的宣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显示了画家宏观上把握矛盾冲突、把握社会现象的构思才能和水墨人物画方面的创造精神。
《流民图》以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他浑厚有力的笔触起诉战争,与所有不幸的人们一起呼吁下放与和平,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
2007年9月,苏富比中国书画拍卖会举办前期,苏富比中国及东南亚区高级董事、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特别介绍了蒋兆和这个市场较为陌生的画家作品。他说,蒋兆和是一九四九年前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只是他的传世作品很少,大部分都在其家人手上,因此市场甚少流通,但张超群认为,蒋兆和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不比徐悲鸿逊色。他说:“蒋兆和把西画技巧结合中国笔墨,以西画改良中国画的艺术理念,与徐悲鸿不谋而合。”
三、当代著名画家刘选让教授横960厘米、纵380厘米的《塔克拉玛干之魂》
刘选让,1955年出生。1975年入伍在新疆军区从事美术工作,1980年就学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5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1987年在西安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9年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6年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2年任教授,2005年至今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研究生课程教学部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五洲书画院院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特邀理事。2013年成立刘选让中国画研究创作中心。
《塔可拉玛干之魂》
《塔克拉玛干之魂》局部
《塔克拉玛干之魂》局部
刘选让耗时40余载,深入新疆,扎根生活,融入了他几十年的情感,心血,梦想而凝结成的高3.8米,款9.6米的中国画巨作《塔克拉玛干之魂》。刘选让教授巨作《塔克拉玛干之魂》跨越了四十年的笔墨诉求与探索,承载着一个民族穿越时空的历史、人文反思,画作采用宏大的叙事表现手法,把镜头拉长到远古的过去,一群十二木卡姆老艺人跪坐在沙漠之中,以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古城的残垣断壁和胡杨、牛羊尸骨的残骸以及飞沙为背景,用丰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和繁密的构图,诉说新疆这段民族的历史。从悲伤到凄凉,从豪放到激昂,令人荡气回肠。选让教授凭借着表现沙漠腹地的中国画的图式语言,以走向世界的语言建构,凝固了木卡姆最精彩的瞬间,以视觉艺术的特征,承载了这个民族特有的一种精神品质,并且以中国画的形式使之流传,把整个民族灵魂深处生生不息的精神通过画面传颂在人们眼前。
在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当代,中国画的价值标准与审美标准愈加多样与复杂。在创新求变的呐喊声中,以创建风格为时尚潮流,以解除持续已久的视觉疲劳为标榜的中国画坛,看似红红火火,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当下中国画的价值取向与基本审美追求的时候,却发现“中国画的本质精神与当代的审美意义”这样重大的课题,还未能引起广大美术工作者的深层思考与践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大浪淘沙,正本清源,吸纳了民族文化审美之精髓与当代的审美观念,提出了最高境界艺术的评判标准,真正地指明了中国画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
刘选让教授根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题材,历经四十年探索创作的巨作《塔克拉玛干之魂》,是一幅中西文化融合,具有当代艺术观念和中国绘画表现探索精神的中国人物画作品。
《塔克拉玛干之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最深情的思考和最复杂的中国画艺术表达。这样的作品,必然引领我们审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遗存,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价值;必然会引领我们珍惜民族文化多样性,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这样的作品必然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历史的珍贵礼物。
该巨作将在2015年9在第六届以“记忆与梦想”为主题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展出。
作者:温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