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30 15:40
作者简介:同忆轩,盛世收藏论坛“刻铜艺术、墨盒镇尺”版块资深会员。2010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5,019小时。
我有一方与汉碑有关的墨盒,用剔雕的方式、沙地留青的艺术手法创作,雕刻者对碑文既有继承又有创作,不仅弥补了碑文剥落磨损的部分文字,而且雕刻出了碑文文字边缘石刻毛边的效果。这种技术与平滑边缘文字的雕刻难度不在一个层面,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娴熟的刀工。
墨盒和碑文的对比图
这方墨盒有两个特点和三个要素。
两个特点
1、刻铜方法少见独特。
此方墨盒运用铲地阳文沙地留青的艺术表现手法,刀工娴熟老辣,临刻了汉嵩岳太室石阙铭碑文24个字,隶书阳文脱俗优美,雕刻的难度也显而易见。
2、底款为双底款:“三益祥”和“锄经堂”。
双底款应该是民国期间倪氏后人为祠堂特别定制了“锄经堂”底款钢印及墨盒。
三个要素
1、“汉嵩岳太室石阙铭碑”碑文
石阙立于汉元初五年(118年)。此石阙现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中岳庙前。字体宽和周正,古朴渊雅,隶法遒劲雄浑,为传世西汉碑铭之上乘。杨守敬《平碑记》云:“汉(指西汉)隶之存于今者,多砖瓦之文,碑碣皆零星断石,惟《太室》、《少室》、《开母》三阙字数稍多,且雄劲古雅,自《琅邪台》漫漶不得其下笔之迹,应推此为篆书科律。世人以郑文宝《峄山碑》为从李斯出而奉为楷模,误矣。”
黄易在《嵩洛访碑日记》中记嘉庆元年九月十三日:“至中岳庙,楼殿辉煌,气象雄大。太室石阙离庙百步,砌石整齐,画像亦多,上层锥凿如新,二千余年划痕犹历历可辨,亦一奇也。”
清末民初的金石大家、书法家张祖翼也有相关的书法。
2、“三益祥”底款
“三益祥”是京都琉璃厂文房店铺,声名虽不及同古、荣宝等,但也颇具规模。三益祥也出品了很多不错的墨盒,有老仿的精品、有茫父的亲笔、更有其送给淳箐阁的墨盒。
3、“锄经堂”底款
“锄经堂”倪姓祠堂名。因西汉倪宽“带经而锄”之典故,后倪姓之人皆多以锄经堂为祠堂名。在全国来讲,倪氏的堂号很多都与经、锄有关。这些包含经、锄二字的堂号还要从先祖倪宽说起。倪宽(公元前169年-公元前102年),字仲文,西汉千乘郡人(今山东省东营广饶县倪家村),倪宽在汉朝官至御史大夫,在位八年。
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也正因为这个故事,倪宽的后裔多把倪家祠堂的堂号取为“锄经堂”,也用相同含义的“经锄堂”、“带经堂”、“宝经堂”等。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后来,倪宽通过答辩考试(即射策),做了掌握礼乐制度的“掌故”(官名)。不久,补为“廷尉文学卒史”(协助廷尉办理文字的官),后来做了汉武帝朝代的御史大夫。
来源:盛世收藏-资讯-古玩知识 作者:未知作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