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各类收藏活动空前活跃

2015-11-02 09:29

  10月30日消息,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繁荣,日益富裕起来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艺术品的收藏、建设民办博物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各类收藏活动空前活跃。邮票热、磁卡热、书画热、文物展销热、艺术品拍卖热,社会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藏热潮,收藏已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热点。据2005年年末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达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

  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一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家,逐渐成为收藏大户,并已具有相当规模。一些收藏家希望自己的藏品能公开展示、出版,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或者希望自己的藏品能得到常年展示,创办民营博物馆的愿望十分强烈。

  繁荣背后是非重重

  民间收藏的日益兴盛,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一些文保专家开展义务为民鉴宝活动,所到之处门庭若市,肩挑背扛的持“宝”人将鉴定场所挤得满满当当。但送鉴的“宝物”90%以上都是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新仿古工艺品,收藏者大呼上当。这一现象恰好反映了目前社会收藏热的盲目性。

  民进浙江省委会认为,由于收藏者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私下盲目收藏,致使赝品充斥,欺诈活动屡屡发生,一定程度诱发文物的盗挖、走私等犯罪活动。长期以来国家在法律政策上对文物买卖一直严格控制,于是一些收藏者千方百计回避有关管理部门监督,私下交易,甚至违法私下收购出土文物,而文物艺术品真伪优劣的鉴别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一般收藏者难以分辨,这给不法分子制假贩假有了可趁之机,假冒伪劣的赝品纷纷出笼,更在无形之中给盗掘地下文物的犯罪分子提供了销赃的渠道。

  收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由于它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蕴藏着巨大的投资价值,对收藏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强大推动力。收藏爱好者的队伍迅速扩大,致使文物尤其是有较好收藏价值的中高档次的文物和艺术品严重供不应求,价格飞涨,使国有文物博物馆有限的征集经费显得杯水车薪,征集工作越来越困难。民进浙江省委会认为全民“收藏热”导致文物资源紧缺,价格飞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要文物艺术品的征集和保护。

  据民进浙江省委会调研显示,各地民间虽建立了不少的鉴定咨询机构,但由于文物艺术品鉴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不同专家研究的程度、角度、及其审美理想、感情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结果往往众说纷纭,存在很大的相对性。加之目前缺乏有效的科技鉴定手段,更突出了鉴定的主观色彩,难有说服力。而且民间鉴定机构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又牵涉到经济利益,使其鉴定结论更难有公信力。而相对具有权威性的正规国家文物艺术品管理、鉴定、研究部门和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限于法规、内部规章、人手、经费等诸多因素,也难以适应和满足民间收藏的鉴定需求。

来源:华夏收藏网-拍卖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