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写真到写意

  五代至宋,进入中国山水画黄金时代。五代乱世,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的相继出现,使山水画似乎瞬间成熟了。其实是承接有唐一代李思训、李照道、吴道子、王维开创的衣钵给给振衣而其亮相,让世人惊艳罢了。宋代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郭熙、王诜、赵传、马远、夏奎、刘松年、赵葵一波又一波推涌而来,巨匠、佳构是大宋经济繁荣,文运昌盛世象孕育出来的。许多代表性画家那些雄阔壮丽、气势浩荡的全景式山水,在笔墨语言、图式构成、谋篇布局上有着开创性拓展,表现出颇高的造诣和水准,成为中国写真艺术的至高典范,这也是此际盛行的理学举倡内省、格物致知理念深刻影响文化领域的结果。这类全景式山水,穷尽视野,物象丰澹,构图精妙,刻画细腻,生机满眼。写真手段达到了极致。

  任何事物达于极致,便有人思变。宋代山水画,思变者是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以真实相,出游戏法。”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把“以水墨为最上”的王维从唐代名家中剥离出来,成为水墨写意绘事的鼻祖,是卓有见地的。经他点醒,被宋人发挥到极致的写真性绘画之外,又理出了一条自有源头的清溪,写意性绘画梳理清楚脉络源流,为元代汇聚成浩浩巨流奠定了基础。

  苏轼聪明地选择写意性绘画,也许更接近中国绘事道的本质。老子提出的圆融混沌、形神趣境,是中国绘事道千古不移的法则。不拘形似求神似,游戏笔墨,顺手拈来的细节铺陈,苏轼倡导的绘画文学化淡化了绘形,推重情趣,使士夫文人心灵更趋自由。

  元代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写意文人画巨匠对苏轼的见地心领神会。黄公望说,“画不过意思而已。”好个意思而已,画家只要把睹物时的一点感受用笔墨形式表达出来就够了。倪瓒更是用“逸笔草草”,“聊发胸中逸气耳”来概括写意绘画。元代文人山水画更重视表现画人意兴情绪,也就更具有文学趣味。吴镇更认为墨戏之作,乃士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趣。为了表现文学趣味,也更讲究笔墨趣味,由阴阳、气韵、点面线条生成的笔墨之美也就具备了可以欣赏的独立性。文学趣味和笔墨趣味也就成了写意文人画的标志。这种标志不是当代某些所谓文人画那样装佯其相贴标签。这种标志是作品内涵透出来的,而不是附加在外表上的。

  从写真到写意,就是从写外物到写内心,这是中国绘事的一次剧变。是从浅表层次向内里层次的探求。这条河流被发现之后,引导人们一代又一代去探寻。你可以不喜欢它在明清近现代的弯曲河段,但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是有人想否定就能被抹去的。依我看来,写意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已日暮途穷,它乃是中国绘事的主流,尚有许多值得发掘的优势。它与中国写真绘事一样,很值得我们挆颐钓沉,发扬光大。

作者:杜为政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