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美术学院传统欧洲材料技法高研班开班寄语

三月八日,中国美院的校园里,一群对艺术充满着探求精神的人相聚在一起。他们是参加中国美术学院欧洲传统油画材料技法高研班的学员们。经过中国美院的檀梓栋老师在油画本体语言方面教育的不懈努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当下性和必要性了。

 油画之被中国主流文化阶层接受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在近代的衰败而产生的,国力衰败了文化的自信也就丧失了,油画来自西方,而西方有攻破了中国的国门,国人求新自强,师夷之长技,于是油画也在其中了。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步步由理想走向实现,油画本体语言的研究现在是正当其时,现在我们有了足够的自信与平和的心态,该平心静气的踏踏实实的搞点儿求真务实的真正的研究。

油画之吸引观众一开始靠的是逼真肖似,靠的是在二维平面上对三维空间的影响的呈现,靠的是一种幻觉和错觉对于人们视觉的欺骗。但是任何一种高级的文明的艺术绝不仅仅是对于眼睛的欺骗,里面一定还有某种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的人文关怀,一定要有一些精神层面的追求的,纵观历史上的大师,公认的杰作无不是技巧,立意境界俱高的,所谓四美具,二难并,鸾和之美,壅壅肃肃是也。忽然想起大圣娶妻里唐僧说的:。。。。。只要有了慈悲之心,妖就不是妖,就是。。。。只要有了人文关怀,有了追求与境界,各种绘画方式与媒材就不仅仅是画材的集合,而是那种可以称得上艺术的东西了。 其实油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以前也有,不过前辈们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研究这个问题既不能就画论画,陷入技法材料的实验室小圈子,也不能扪虱谈玄,陷入哲学的纯粹思辨,这个问题站的太近是看不清楚的,这是一个多各学科的交叉才能框定的东西。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根据我的经验和看法,油画本体语言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观看的方式问题, 下面牵扯 1人类进化学, 2马斯洛的六大需要理论, 3看与看见的区别, 4东西方观看方式的分别及其代表的图像形式的呈现方式:1400年油画肇始以来西方的观看方式是一种,而自唐宋以来繁盛直成熟的文人画出现中国人的观看方式是另一种,此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道路,是不可混为一谈的。据此我们考察当今的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里面,中国画系开设素描课这种课程就显得很值得商榷了。 5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在观看行为中的发挥的作用 6眼睛与大脑的关系,

第 二个方面是油画所蕴含的西方文明的文化思维模式和思维逻辑的影响,这点当然也要和中国文化相对应和比较。 1地理位置的因素 2生产组织形式的因素 3文化宗教与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三个方面才是具体的油画材料媒介技法的梳理与剖析 在这个方面就是搞绘画的人们的研究领域了,里面内容就非常多了,历代的大师和画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典籍,但是关键的核心理念就是那麽几句口诀,但是一定要和实践紧密相结合才能有感悟和意义。以为把知识和口诀都记住了就能成优秀的画家的想法是荒谬的,很多时候在实践中的感悟胜过文字百倍。毕竟绘画既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操作实践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我在教授单配拉课程的时候就发现为了使一片颜色能够产生和缓的过渡层次你不得不运用排线的方法,而且要朝一个方向排的均匀紧密,这是丹培拉的特性使然的必须要做的很自然的事情,由此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素描如乌切洛,达。芬奇,拉斐尔,的素描都是排线的,都是用线条交织的网状调子,很明显他们都是经过丹培拉绘画的训练的嘛;到了威尼斯画派的提香等大是就不在排线了改用色粉笔了,因为油画代替了丹培拉成为了绘画的主要形式,排线编制色调的方式为涂绘的方法所取代,自然地在素描的面貌上也就反映出来了。这个例子说明任何的风格和面貌的呈现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由其内在的传承的的和操作上的客观原因的,并不是凭白无故产生的。

 俗话说:难的不会,会的不难。其实油画本体语言的问题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旦你捅破了就会情不自禁的恍然大悟:原来就这么回事啊,我咋当初没想到呢?但是但凡这种事情都像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样,必须去做才有收获。所以,我认为就算 这一切的理论都明了了,但是没有跟着师傅做一遍并且做成功一幅像大师一样的作品,就不算学过了油画,因为在绘画这件事情上面师傅带徒弟,手把手的耳提面命还是目前最为靠谱的传承方式,那种集约化的大规模的教学方式无异于把艺术家的传承这样一个高尚的行为降格成了养鸡场饲养员的工作,岂不谬哉?

谨以此,寄语即将到来的中国美院传统油画材料技法高研班的新的学期,希望我们在这短短的一学期中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把油画本体语言领域的问题想得更透,做得更好,让更多的在中国学习西方油画艺术的爱好者少走弯路,更大限度的发挥中国人自己的聪明才智,画出更多更美好的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审美精神的享受的体验,毕竟在当今的从后工业社会向互联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产品是丰富充裕的,而独特的体验是稀缺的,而绘画的价值艺术的价值不正是体现在能否给观者带来独特的可以被接受的审美精神的体验吗?

 

作者:檀梓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