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解析经典 理解传统 ——漫谈中国画教学中的临摹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从开始抵御到不加审慎的选择、接受,转而,对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不仅不能深刻的剖析,反而随意的鄙视,故有全盘西化之说;即使以中西融合面目出现,也仍认为中西之间有优劣、先进落后之分,其实,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源自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想要改革它,必应对其进行深刻的认识、理解和剖析。中国画的学习和教学也应如此。

临摹课是中国画教学中有别于西式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西式教学侧重于写生,是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画家在写生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建构自己的图式语言;而中国画教学中的临摹课正是帮助学生研究规律,掌握和获得语言图式,进而再凭籍个人的天资和悟性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语言图式的一个最重要的教学模式。这是因为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独特的规律、程式和体系,《芥子园画谱》、《龚半千课徒稿》等众多历代画谱的出现正是体现了中国画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说明学有师承是条捷径。学校教育虽替代了传统的师徒制教学,但使学生了解规律、获得规律的使命不变。因而,临摹课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掌握图式语言、进入传统语境,并了解其特有的审美感受和人文内涵。

临摹是一个从易到难逐步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追求形似到神似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临摹课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怎样画,临什么和为什么临摹的问题。

一、临摹方法

临摹方法有许多,有“摹、临、仿”的区别,其实,这是临摹学习中的三个阶段。“摹”,有拷贝之意,它要求对形的一丝不苟,其目的在于对形的把握。适合于刚接触中国画的学生,当然,这并不是临摹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临”有对临、背临、意临之分,这是临摹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这些临摹方法都是以追求范画的形神兼善为标准,理解前人的匠心独运为指向,掌握前人的技巧法则为目的,因此,“临”的最终目的是得“法”会“创”。“仿”则是在“临”的基础之上,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方法,“仿”不须对摹本亦步亦趋,而是籍此可以自由地表达对古人作品的认识和感悟,正因为每位画家对所“仿”作品的体悟不同,所以它成为学习古人并从中发现自我的一种表现手法。“仿”这种方法适合于在经历了“临”的阶段之后,对所临作品有所感悟时采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创作前的练习。

在对临中,有局部临摹和整体临摹之分。选择一些精心刻画的局部入手进行局部临摹,有利于体会古人的尽精刻微之处,和在短时内了解古人状物之理、笔墨之法。整体临摹则能更好地体会到画的神情、意趣和章法,并且学习把握全局的整体控制能力和画面气势的贯穿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还有针对性临摹和系统性临摹的区别,针对性临摹是在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创作之后,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则可以转而从临摹中寻求解决的方法,选择一些针对性的内容进行临摹,着重解决一二个问题。系统性临摹是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一系列的临摹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

当然,在临摹之前,还需读画,读画也是临摹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画就是对范画进行悉心体会和理解,细心琢磨其笔法、墨法,及与造型的关系,用心体悟构图规律和意境表达,这样进入临的阶段,则可以少走弯路。

当然方法再多、再好,都不如临的多、见的多和想的多,转益多师、多多益善。同时,说到临摹就一定离不开欣赏,不会欣赏作品无以知其优劣,那么,临摹再多也只是流于形式,无任何益处。

  • 临摹内容

古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但对历史遗留下的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作,如不加以选择,则穷其一生,都无法穷尽。故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临摹的稿本就是至为重要的环节。

选择的原则,我认为,其一,作品要具有中正、严谨、沉静、质朴的品质,合于法度,便于学生从中学到规矩、法则;其二,作品是画家的精品之作,值得推敲;其三,作品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具有代表意义,有利于学生对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把握。

教师应对选择作品的时代风格、审美趣味、师承关系、笔墨技法,及画面构成规律进行分析、梳理,为学生提供较广阔的视野,并对技法进行示范、指导,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临摹状态。这要求教师能有较丰富的艺术史的系统知识和对历代作品语言图式等的全面把握能力。同时,在选择临摹内容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种选择方向。

  • 临摹目的

作为一种对“道”的体悟,历代文人画家均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地运用到画面的处理上,形成了画法和画理。在古人经验式的画论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如:黑白、大小、方圆、虚实、奇正、动静、苍润等相依相生的对立关系,并出现了计白当黑、以静制动、方中求圆等在矛盾中求得和谐相存的思维方式和作画法则,这都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临摹课其实就是“追本溯源”,通过对不同视觉笔墨形态的组合、编排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中形、线、点的秩序、笔墨的浓淡、虚实的关系,及空白分割、空间安排的规律等等,让学生获得表现中国画的语言图式,同时,通过对外在艺术语言的学习,进而体会和感悟到贯穿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其实,临摹不仅仅是中国画入门的必须阶段,同时还是一位成熟的画家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获得启示和发现灵感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当然,临摹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的最大问题是“临古而不化”,以形摹形、以墨临墨,不加思考、不求甚解,那么,临得再多,也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自我分析作品的能力,并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

总之,在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传统与自我的关系问题,可以说一直都是每一位中国画家必须面对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研究和学习传统,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养分,如何把所学的技法转化为自己创作的语言,等等,这些问题都应成为中国画教学中着重解决的问题,也仍值得我们不断思考、探讨和实践。

作者:郑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