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难得的“回归”与“融和”——评“诗情画意——陈永锵、莫各伯诗书画联展”

 

“诗情画意——陈永锵、莫各伯诗书画联展”是一次难得一见的、真正的“诗、书、画”三者融和的展览。以往有不少书画展都打着“诗书画展”的头衔,但究其一看,充其量是自诩其画中有诗意者居多,即使个别的画作中题上诗,也是用古人的作品加以点缀而已。然而,这次陈、莫二人联展的一百多件作品中,有十余幅作品不但是二人合作绘成,还让我们喜出望外的是,合作画中的题诗不仅是借画中内容为题、相互唱和之诗作,还在酬唱中抒发出画中意蕴与诗人的襟怀,实属难得。所以,这类作品尽管只占其展览的一部分,余亦不禁认定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诗书画融和的一次展览,一次有益且成功的回归!

何谓“回归”?无非是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尤其是文人画中,历来就具备了诗书画合一、个别还加上印艺的修为。他们在画作上往往题诗作词,以此深入地抒发出画面的内蕴或借画题诗词曲赋等来表达出自己的胸臆。历史上不少诗作还能独立出来供后人传诵。如扬州八怪郑板桥题竹石图的诗句,早已脍炙人口。另一位李方膺的题梅花图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一诗亦是诗词家和书画家们常常借用的名句。岭南画派的开山祖师,居巢居廉的画作中这一优秀的传统承传下来,到了“二高一陈”,他们以诗书画为一体的创作亦为后人所称道。可悲的是,这一基本的训练,在当代美术院校的中国书画专业教学中早已断层或失传。原因众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因此讲,是次陈、莫二人联手标榜的“诗情画意”,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回归”!

陈永锵兄的花鸟画早已名满天下,毋容在下多言。各伯兄亦多才多艺,在诗词、书法、国画、雕塑、书画评论诸方面都早已有所建树。所喜者,陈永锵由画而书,又由书至诗,并与各伯兄联手合作,互为补益,互为唱和,构成了这次展览的极大亮色。关键还是“融和”二字。如《野渚无人好系舟》一画,各伯兄画的荷花是他近年的一种有益探索的写法,添上锵哥的鯇鱼,本已是天作之合,然,难能者是他们题写的诗,一个写“野渚无人好系舟,云闲水静鸟优悠。”(陈),一个唱“风波多在高层起,只向无人水底游。”(莫),前者追求“云闲水静”的独处,后者企望“逍遥世外”的悠游,异曲同工,意在画外。另一幅《荷花图》的唱和亦颇有意思,锵哥似乎历尽繁华后借画慨叹:“冰心不是池中物,只会清风朗月看。”各伯兄和诗中有:“玉盘半举羞遮脸,只许渔郎侧面看。”句,正好暗合前者意绪。这也只有两者年纪相近,经历相参,诗情相合才能达至“融和”境界。

近年来,画界不少人在讨论“新文人画”的论题,但往往容易忽视一个问题,就是:“旧文人画”也好,“新文人画”也罢,都必须是由“文人”所写所创。其意义不应局限于形式,而在于画与画画者的思想内涵。传统的中国画的思想往往借助传统的诗词曲韵才能达至和谐统一的诗情画意。如果像今天个别画家般以现代汉语去题写诠释,简直让人哭笑不得。陈、莫这次联展中诗画相生相辉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岭南画坛的一次重光。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合作!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书画界的兴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合作画甚多,恕本人孤陋寡闻,见过上乘的合作画莫如若干年前在广东画院展出的当代岭南画派四大家(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杨善深)是最为成功的典范。这次陈、莫二人能以自己各自的影响力,以“诗书画”融为一体的创作联展,倡导这一优秀传统的回归,让我们看到了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次努力与实践。

谢伟国      

201412月初于知止斋

作者:谢伟国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