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雨入吴唤梅醒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充溢在江南如诗如画的水墨长卷里,如云汽氤氲,看不明虚实,分不清究竟,惹人流连。无外乎连大诗人杜荀鹤也曾不无深情地描述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他是真正读懂了苏州,河水潺涓不息,千年流淌,滋润出了吴地的风物阜盛,自然也滋润出了文人墨客的高妙才情。造访苏州,品读江南,寻的也正是这凌波水韵,流芳翰墨,迢远文脉。
乙未除夕刚过,正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时分,国家画院陈鹏老师所带领的高研班学员一行便出发至太湖西山朝圣。寒梅花期正炽,暗香盈盈,好似以清雅芳容盛情接待这一群远道而来的高朋。
自古梅花与文人画手便堪称知己,彼此欣赏,成就了文学艺术史上数不胜数的璀璨篇章。具体到苏州,与之相关的段落章节尤为精彩,吴门画派中的沈、文、唐、仇,无一不是对梅花青睐有加的丹青妙手,唐伯虎的《梅花图》、文征明的《梅花诗》向为爱梅之人所熟知。陈鹏老师此行到苏州,正是为探梅而来。
苏州花树繁多,世人皆晓“桃花坞”,孰不知其独以梅花为贵、为要,“香雪海”和“林屋梅海”更是名动天下的赏梅绝佳所在。亲赴一探究竟,方才得知“林屋梅海”果然不负国内最大梅园的头衔,品类繁盛,“少长”咸集,起伏连绵,有一望无际之感。陈鹏老师是国内精于花鸟写意的大家,素日里就陈耽于花鸟情趣,此番已然沉醉,情难自禁,显示出作为一个艺术家敏锐的审美嗅觉和出众的鉴赏趣味,每至一处,必然是从花的形、色之表层到品种、结构追其来源。我们也藉此第一次得知了绿萼、玉蝶、朱砂红、胭脂红、铁骨红等光念出来便觉唇齿留香的美丽名字。
陈鹏老师的写生更是赏梅之外的另一大风景。借由他运斤如风的画笔,勾骨化气,一株株梅花瞬时便成了骨骼清奇的风雅之士,无一相同,在流畅的线条中舒展出属于自己的天地,表露迥异的个性。由心造境,梅花更像是带了情绪一般,或欢畅,或幽静,或舒缓,或激荡……能将精、气、神如此准确且迅速地描摹出来,如非亲眼所见,实在难以相信。并且尤为难得的是,陈鹏老师的笔意中,处处充满了书法用笔的规矩,起承转合、提按顿挫、轻重徐疾,包括由此而产生的气韵、格调、精神,无一不彰显出一股雅逸之气,直承王冕遗风。如此典范在前,我们一行人再也不敢潦草对待,均埋首于册页,再不做走马观花之态,静览笃写,唯恐辜负了美景以及师心。
事实上,赏梅最好的环境应该趁着江南特有的斜风细雨,或是银装素裹的漫天霜雪。二者适逢其一便是绝美。写生进行不多时,便有细雨款款如约而至,一片烟雨朦胧之中,兀自让人想起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辞章:“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别有一种空幻寂寥之美,令人不胜怅惘。细雨既来,寒意也深浓了些,唯老师不以为意,逡巡良久,众人不忍,近乎是生拉硬拽,才将其劝服离去。联想起老师年轻写生晕倒石榴树下的经历,着实钦佩之至,愚笨如我等,又岂能感知个中情绪一二,或许迷离雾霭中,他许了梅花另一场相遇。
次日,滴雨成行,雨势比头一日更大了些,从窗外望去,远处房屋的斗拱飞檐在雨中若隐若现,像是墨点在宣纸中洇开,文人钟情水墨画意,原来在现实的生活中,是能清晰找到根由的。出门才发现,雨丝中还夹杂着雪瓣,冷气湿浊,想来上午的写生只能暂缓。
听闻苏博正在举行明四家唐伯虎的作品特展,陈鹏老师遂毫不犹豫地带领一群人直奔目的地。贝聿铭设计的苏博和以往参观的大多数博物馆都不同,极简的线条和块面,却将苏州的地域特色囊括得淋漓尽致,他本人对传统文化和园林布局的熟谙,使得博物馆每一处细节布置都令人称道。唐寅书画特展更是精彩绝伦,一幅幅平时绝难一见的真迹铺排在眼前,画意风流,字品清隽,伴随老师恰到好处的点评讲解,一行人无不受益匪浅,对于古人的才情更添景仰。行程一刻不停,下午我们便前往陈鹏老师高足吴中培先生所创办的高风堂美术馆,又是一场书画鉴赏的文化之旅,穿梭古今艺术之中,实在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次日,雨过天晴,空气变得无比澄澈而清新,再赴梅海,阳光普照,俨然春和景明的样态。梅园游人虽多,并无往来的喧嚣,也给我们写生提供了难得的环境。想想也觉得奇诡,卞之琳曾写过《断章》一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在这里画画,不出意料的话,我们也是别人眼中的画卷吧!可能是受天气的影响,这次老师画作的格局也变得更加开阔些,大有众横捭阖,挥洒自如的风范。但唯一不变的是,高古格调一脉相承,意境跃然纸上,显示非凡功力。转眼即是傍晚,暮色沉沉中,伴随徐徐而来的阵阵花香,老师也不忘为我们传授人文知识,顺带对此做了一番深刻总结,不禁对江南文化有了更深的感触和认知。
最后一日,我们一大清早来到三山岛。三山岛是传说中范蠡和西施居住过的地方,此地芳草萋萋,虫鸣鸟唱,尤为难得的是,小路的一边都是梅花和果树,一边是太湖,宛如世外桃源。这便是江南,处处皆景,何况还是才子佳人钟情之所。如果说“林屋梅海”是大家闺秀,那么此处便如同邻家小女,纯洁无邪,散发着润物无声的亲和之美,让人倍感温馨。雀鸟啁啾,婉转的鸣唱,陈老师也会时不时的学鸟儿叫,感觉与自然融为一体了。一群人其乐融融的景象,真有孔子所赞许和期望的师徒相携,“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状,也就把寒冷、艰辛忘却了。江南探梅之旅至此圆满顺遂,该是连一生爱梅成痴的和靖先生也要钦羡不已的。
但无论如何,姑苏的风物人情,百媚种种写不完,千色点点画不尽。
易子
2015.3
作者:艺术家自助官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