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恋上“以词为瓷”

恋上“以词为瓷”

尽管我留恋“下樟村”的田园风光,和那怎么也轰不走的蜜蜂;

尽管我留恋“叶绍翁故居”的洗笔池,和那吟诵了八百年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尽管我留恋“永和桥”上惬意的凉风,和永和桥下静静伫立的雪白的鹭鸶;

尽管我留恋“龙泉郑峰瓷工坊”的文人意境,和那荷叶斗笠青瓷茶盏的典雅灵秀;

尽管我留恋“青瓷小镇”龙泉瓷史的浓缩,和那棵千年樟树的深邃;

尽管我留恋“青瓷博物馆”的历史含量,和那一件件蕴含了无限历史含量的完整的与遍体鳞伤的青瓷标本;

尽管我留恋“大师园”政府培育青瓷人才的用心,和那一件件大师在传统工艺制作上表现出当代创意的艺术结晶;

但我仍然笃定地相信,这次到龙泉来最大的留恋,却是读到了“以词为瓷”这四个字,和这四字所蕴含的美妙意境。

恋上“以词为瓷”,是这次龙泉之行的最大收获。

第一次看到“以词为瓷”是在到达龙泉的那个晚上。

晚饭之后,郑竹三老师邀我到他学生郑峰的青瓷工作室喝茶。进了工作室才知道,郑峰工作室还有一个别号叫竹三堂,想来郑竹三老师一定与青瓷有着不解之缘。

果不其然,进门右拐,南面墙上便有一个四字横幅,字为以词为瓷。不仅扬扬洒洒,而且纵横倜傥,不觉使我眼前一亮。在郑竹三老师的介绍讲解中,一亮的感觉竟然愈发耀眼,愈发凝重深刻了。

我默默地印记在激动难抑的心房上,“以词为瓷”,可能就是我朝思暮想的中国传统工艺大师评选标准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界。

中国古词当以宋词为最。

中国古瓷当以龙泉为最。

宋代龙泉瓷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唯一一个瓷器方面的非物质遗产证书,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个结论。

把宋词浩瀚精深中国传统文化自如地凝聚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作品中,才能称其为传统工艺大师,才能称得上传统工艺大师。

青瓷如此,其他瓷如此,所有的传统工艺概莫能外,均须如此。

第二次看到以词为瓷,是在郑峰送给我的,冠名“象语”的,刻有“以词为瓷”的龙泉罐上。

或许是心有灵犀地理解了郑竹三老师的题词内涵,或许是郑竹三老师嘱咐学生郑峰所为,龙泉郑峰瓷工坊的主人郑峰,将郑竹三老师的“以词为瓷”四个字,做到了他的名为“象语”的作品青瓷罐上。

端庄厚重凝练的青瓷与深刻凝重浩瀚的题词融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可谓踏破铁鞋无寻觅处。或许是郑竹三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特意嘱咐郑峰把这仅存唯一的作品先送给了我,告知同来的刘心亮,以后做出来再补。

回来后,将这只刻有“以词为瓷”的“象语”青瓷罐放在书房的书案上,反复欣赏,愈发感受了到传统工艺的青瓷之美和青瓷与题词结合的创意之美。

以“象语”冠名的青瓷罐,釉色厚重盈润,题词刻于胎上,成于釉下,胎瓷釉浑然一体,既较好地体现了龙泉青瓷的两个突出特点~造型与釉色,又巧妙地把“以词为瓷”的寓意浑然自如地融了进去。

听郑竹三老师介绍,作者郑峰虽是一个瓷者,但确是将瓷当艺术品创作的痴情瓷者。

他可以放弃国有的青瓷小镇总经理的位置不干,而自己办起了自负盈亏的龙泉郑峰瓷工坊。

他的瓷工坊立意,就是要研究创作龙泉青瓷艺术品,而不走世俗的商业牟利老路。

他对青瓷研究的痴情,不仅有他称为夹心饼干的青瓷极品瓷片收藏标本为证,而且有大量的青瓷论文见诸于国家专业刊物。

也正因为此,作为著名书画家和书画评论家的郑竹三老师才会把他当作艺术人才收为学生。

静静地欣赏师生二人的合作结晶,静静地品味以词为瓷,静静地回想丽水龙泉的短暂之行,不禁又一次延续初见以词为瓷的浮想联翩,只不过更形象,更深刻:

以词为瓷指出了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努力的方向,也是我醉心于中国传统工艺大师项目的最终目标。

浮想联翩之余,我默默地决定,邀请郑竹三老师在今年即将召开的《大师与丝绸之路》论坛上发表演讲,默默地将演讲题目写在手机的日记里:

何为大师?何为传统工艺大师?怎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中国传统工艺大师。

希望以词为瓷作为这个专题演讲中的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

国庆假日于宣颐家园

 

作者:宋建文先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