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名誉与灵魂之争

标签刘晓林  诺贝尔  文学  名誉  灵魂  13分钟前
名誉与灵魂之争
刘晓林
 
我孤陋寡闻,对世界上许多大学问家仅略有了解,对他们的学问则知之甚少!迄今为止,我对所有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都不曾品读过,即使《老人与海》我也只是知其内容大致。但我对他们的某些“高论”时有目睹。
 
昨日深夜偶然看到了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法兰西三星”之勒克莱齐奥近日在中国社科院演讲。其中讲到“我对年轻作家的建议是,千万不要为小小的名誉止步,不要失去自己创作的灵魂。”当名誉与灵魂之争时,你我要名誉还是灵魂?我为大作家的“高论”思考了不少。
 
人生在世,非名即利。太多的人这样想,但我一直深信李叔同、陈寅恪等先生所持的“真人”境界。名誉固然重要,得奖赏、获尊重。灵魂是超越名誉的!通常我们强调在文艺创作的真诚,真诚从哪来?灵魂。你我真正发自内心去写、去画而不计较其他吗?“问道迩来诗作否,逐名刻意两无心。”“纵然笔法窥唐晋,已是雕车路隔岐。”作品之于人,技法再高妙若没有了灵魂则只是徒有蹩脚的空壳而已!

一个人的名誉会被人慢慢淡忘,一个人的灵魂最终也会消失。换个角度,我相信人大多是喜欢生命的。灵魂与生命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融为一体;而名誉则始终是生命的衍生物、高级附属品而已!
 
注:
勒克莱齐奥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流浪的星星》。最新中文译著《乌拉尼亚》、《飙车》和《饥饿间奏曲》已出版。

附:

人生短思(21)大师不如中师
刘晓林

    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社会的发展规律。我们要清楚,它强调的是整体而非某一具体的个体。明白了这一点,你我就不会沾沾自喜——可能这一代的某位“大师”连上一代的某位“中师”都不如。

标签:刘晓林 中国 大师 时代 相对 

当代中国没几人懂大师
刘晓林

当代中国没几人懂大师,我不是故做高深,更不是危言耸听。下面,我来阐述我的固执之见。

时下随着启功、季羡林、任继愈等大学问家的离去,许许多多的人发出了不少、但大致可归两类的感叹:1、他们能称得上大师吗?当今社会大师成了人人避之、泛滥成灾的字眼。2、他们的离去使得大师已经绝迹。某某可谓唯一的大师,其他人怎么能算呢?

持感叹1的人们内心将大师视为世间接近“封顶的产物”。大略的例子:如果牛顿、爱因斯坦是大师,那么麦克斯韦、法拉第能算做大师吗?中国的王淦昌、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袁隆平能算做大师吗?如果孔子、苏格拉底是大师,那么庄子、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王阳明、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金岳霖----算不算大师?我的意思: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大师,每一个时代产生的大师与其他时代的大师绝不会“相等”----无论学识、影响,还是对社会的推动。大师一词既是相对精确的概念更是开放的概念:每一个时代的大师必定是本时代的极其杰出者,但A时代的大师有可能与B时代的大师不能相提并论。(A时代的大师有可能连B时代的“中师”都不如。)对于称某某是大师,这里面一定包含了对某某的尊敬与称赞。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师称号的获得并非与其自身具备的学识等“内能”完全吻合,往往是“拔高”的。

持感叹2的人们无意中把世间发展变化的万物静止了!大师作为整个人类的特定人群,他们非常的稀少。然而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大师就不会断绝出现的可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哪能说某某大师已去,黄鹤楼就顿时空悠悠了呢?只要你我承认宇宙发展的规律就没有理由怀疑大师的出现,当然如我对感叹1的分析至于我们这个时代出现的大师在什么时间出现、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处于什么位置,这实在不是你我可以下定论的。

当代中国没几人懂大师!要想懂,你我必须认识到:大师是相对的产物(包括相对比较),以此衍生出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大师出现。大师是发展的产物(包括大师所研究的“学问”),以此衍生出并非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大师出现。

 

作协推荐与诺贝尔文学奖
刘晓林

中国作家和艺术家在数量上不分上下,在质量上不分上下。总之,两者各自总量都很多,其中杰出的都很稀少!

在中国什么人才能叫做作家?自己写了许多文章是不算的,要有中国作协的认可才是。同样,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也不能被叫做艺术家,要有“官方组织”的管理才是。否则只有加上修饰词“在野”才行,才能讲的通。今天为了吻合自己的标题所限,我先不谈艺术家,来谈一下有关作家的内容。

在广义上讲中国作家与中国文学家关系很紧,或者可以偶尔换用一下。文学能否开启我们的心智?能否唤醒我们的灵魂?能否提供我们的寄托?能否激荡我们的悲悯?能否揭示人生的奥秘?能否连接宇宙的变幻?我想应该可以!多少人做到了呢?少的可怜。我主观认为就是这少的可怜的作家中大多“脱离了组织”,如此怎能得到“组织的青睐”?据确凿的资料反映,文学作品向国际上各类机构的推荐需经过作协的“把关”!包括向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的推荐。经过作协的“把关”会留下哪些作品呢?首先要出版过,这是最基本的,要么变没有合法的身份。其次,要得过各类奖项的;再其次,可能还会考虑主旋律的问题;再再其次,一般是作协班子了解的“名人”;最后的定夺一定要先经过“民主产生”才行。如此以来诞生在中国国土上的绝大多数“非官方”文字被“权威组织”弃之一隅,更不用谈什么仔细赏读了!

作为“官方组织”的作协能否鉴别文学作品的优劣吗?对于以模仿为能事的作家们来说,“纵然笔法窥唐晋,已是雕车路隔岐。”对于以功利为目的作家们来说,更不要谈什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诸如“人情冷暖如苍狗、瞬息之间即万变。”“莫因风波羡平地,人间四处是危机。”的哲理更是述者少,入者浅!他们多因生活而文、因晋升而文;因文而文者已属不错,因心而文者已近绝迹。其中幸存因心而文者,殆因人之“卑低”而费文。于是国内可见之美文甚少,异国他人更难以得见。

对于中国作家而言,诺贝尔文学奖是其追之而不得、弃之而不忍、欲达而不到、欲梦而不现的令人恼火无奈之海市蜃楼。自然,中国作家被诺贝尔文学奖所“弃”的主要是我们自身作品中的哲理、内蕴缺乏、关怀、信仰缺失及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标准所致。然而我固执地认为中国作协的局部的、貌似严格实则疏漏的推荐与诺贝尔文学奖的“跑掉”也有着一定的关系。《炊事班的故事》中有句令人值得回味的台词“好诗在民间”,我想至少一部分好诗是出在民间的!中国的文学应是所有中国人的文学,中国好的文学应存在于所有的中国人(民间和官方)中间!

 

 

作者:刘晓林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