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上午到首都博物馆重点看了《胸中丘壑——溥儒 萧愻绘画联展》,溥儒自是不用细说,他的作品我在其他博物馆和展览馆也见过不少,但感觉首博这批所选精品不多,而萧愻作品所见不多,仿佛是个老新人,原来萧愻是与萧俊贤齐名的民国时期山水画家,当时合成“二萧”,作品风格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些特征,从其用笔中,还是可以感觉到与历代的一流文人画家,内在修为的差距,就是与同时代的大家相比,也存在着不足,如展览中有为无畏道人所收藏一幅山水长卷,其中分别为六人所绘,第一段是张大千,第二段是萧愻,这次展览正好是重点展示了萧愻所绘的那段,但张大千所绘的首段也露出了一个尾端,从各自的笔墨中,能明显感知两者的差距。近来通过对“生命的幻象”这一理论的思索,我愈来愈觉得,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作品中读到一个人的修为和内心高洁的程度,我都有点极端的看法了,“艺术是情感存在的逻辑形式”,以为不能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作品,是否有它存在的价值?首都博物馆的一楼展厅,正好有一个中国海洋画院的国画展,看了众多的作品,大多停留于对自然风景的再现,我真怀疑这类国画存在的意义,于风景而言,国画的表现力是逊于油彩,但在表现情感上却又未必,国画往往能达到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企盼的高度,我不明白那些热衷用国画笔墨来表现写实风景的画家,为何要取国画之短而避其所长。
作者:金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