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有关中国画论---西方版本。

做些文字材料,这是中文草稿,过后做成英文版本;都是些自己的感悟。对中国人来说也许不是很深奥,但对于非汉学专家的西方人,则是很陌生的东西。他们面对中国的绘画,通常一头雾水,误解很深。这些文字,是为他们而写的。 
 
 
 在西方,人们眼里中国文化最奇特的景观,是阴阳与太极,其学说和理念非常令人着迷;这种阴阳和太极学说,千百年来,对东亚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其来源于中国道家(Taoism);这种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绘画,作为中国文明的一部分,也无可避免的带着浓郁的道家色彩,从而形成了一套非常独特的中国式绘画

    谈到道家,最具代表性人物的是“老子”,“庄子”,他们的“天地人合一”及无为的理念,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人,他们对自然的顶礼膜拜与关注,使得中国的山水画从六世纪开始,,逐渐人物背景分离出来,在八世纪唐代开始,成为独立画种,到了十世纪的宋代,取代人物画成为中国绘画界的主流,直至今日;这绘画潮流也深远的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美术。

    中国绘画的传统格局划分,为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而山水画的流派非常多而复杂,以至于中国流传下来的绘画史及绘画大师,大多来源对山水画及山水画家们的论述。百年来为山水画写书论著的,非常多;其中明代大学者董其昌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他把山水画分为写实的北派,和写意的南宗,极为推崇南宗的文人画。把它列为绘画的正脉。

     但无论画派如何的分歧,中国的画家们都一致的偏重于笔和墨,而轻于色;这也应该源于老庄的阴阳两极理论,按此理论,阴阳黑白两极,可造就和概括世界万物。中国的画家们,把虚实、阴阳与黑白的运用,也发挥到了极致。看中国古典绘画,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

(1)墨法:

追求墨韵, 中国式的黑白,不是普通的深浅和明暗简单分级,它甚至引入了更多的对比理念,如干湿对比、粗细对比,笔触力度对比和快慢对比;在中国式的黑白对比体系里。黑已经不是简单的黑,即使是同样的黑度,人们把它分出干湿的不同,力度的强弱和轻盈或凝重。呆滞或灵巧·····中国古典绘画,发展到后期,最终以细致到极致的黑白运用,取代了色彩;成为中国画的主角;墨法,是带有情绪的黑白之法。所以,中国有一句画“墨分九色”,这种黑白,以准确扑捉物象的灵魂和营造画面的气韵为目的。

(2)笔法:

   中国的绘画,不单是形的艺术,更多的看重笔触的结构和意味。

   老庄的简约哲学,在美学上的深化,细致到最微小的“点”都应该“形神兼备”,如中国山水画的树叶,大多是由点来组成,在纸上瞬间凝成的点,需有叶的神韵;这种要求,需要非常熟练的技巧和训练,中国的画家们对点线面有着非常系统细致的分类,如山水画里点的方式有两大类,又大致可分为二十来种,线有“十八描”;面,在山水画里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皴”,即运用带有物体本体肌理的的笔触,表达物体阴阳和明暗,塑造物象的形体重点突出表现其材质。而这种皴法,大致也有十几种。

     一般来说,系统全面掌握传统点线面的技法。在5-10年的练习后,可以基本掌握,但中国“笔法”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另方面的含义就极为抽象:称为笔力,要求笔触灵动,思绪从笔尖流淌出来,.这就是涉及中国画的第一要求:“气韵生动”。

笔与手的瞬间配合,通过指尖把力度传到笔尖,让笔有快慢轻重和换向变化,这样出来的笔线是非常丰富的,从而自己的潜意识也留于纸面,这种追求带上书法的意味。常见的说法,如“力透纸背”“力能抗鼎”“棉里藏针”······所以人们喜欢说画是用心去读的,不单单是眼睛看。除了读画面形体和技法,作者的笔触也非常重要。传统中国人对笔触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人们对其极度敏感和并评定出等级,人们把只懂绘画技法的画者称为画匠,只有懂得运用笔力主动表达自己感受的人才能称为画家。为万物造像不难,难的是写其神。

     千百年来,把技法与笔力融合一体的中国式笔法,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底线和生命力的来源;至今,依然无人可以挑战这一底线。

(3)章法构图

     道家那种自由散发性的思维方式,反映在山水绘画上,有着一套非常独特的透视方式,叫做“三远”透视法。“平远法”用以表现景象的广阔,“深远法”表现俯视下的深度和厚度,“高远法”表现景象的仰视效果,中国的绘画,往往三种透视法同时出现同一幅画里,用以表达作者对景象全面而立体的感受。这种表达方式,在传统西方绘画里是没有的。这些方式,假设用摄影的方式来完成,应该是多幅景象的重新合成。类似广角摄影,或有些立体主义绘画的因素。

     同样,中国绘画构图也是讲究阴阳两极对比,如画面的“开与合”,“疏与密”,“虚与实”。在图式上,有很系统的划分,其中最有趣的是画面构图“开合”的概念,和“做眼”的概念,与中国围棋有些类似。中国绘画讲究围气。

(4) 色彩

在中国的早期绘画里,是注重色彩的,在山水占据画坛主流后,色彩则成为一种绘画作品可有可无的附属;甚至认为色彩是无奈之下才用的补救手段;理由很简单,同一事物在不同时候和光照下有不同的色彩,色彩是物体的外表而不是本质。而绘画应该追求扑捉事物的本质。中国带着强烈哲学和文学意味的绘画理论,也是在舍弃色彩,追求墨和笔法的极端中,文人画派最终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流派。

中国文人画,让哲学、文学、书法融入了绘画。让绘画成为一种半抽象甚至难懂的文化。一个被中国传统认可的画家,涉及的知识面,已经超出视觉艺术的范畴,是哲学文学绘画书法与篆刻相结合的产物,这对画家苛刻的要求,也让很多人对中国绘画望而畏步。

总的来说,中国的绘画,以笔与墨的生命力,以诗一般简约的黑白语言,刻画出景象的哲学深度和韵味,表达的不仅是物象,更是作者的心像,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有些文人画家的作品,只是自我抒发、自我愉悦的产物

注重三者合一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主流,是中国的印象画派。

所以我们在中国以外看到有些略懂中国画的人, 为了普及中国画,或取悦人们,往往以人们喜悦的色彩来代替墨色,并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绘画技法的书籍,这些以色彩为主的技法,大多不被中国的专业圈认可,甚排斥。中国绘画,绝不是中国水彩,它们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别。中国画的色彩必须附属于笔法和墨法的,它不能超越这两者。

如果能从这些方面去看中国的绘画,尝试用他们的方式去读。就会理解为何他们如此的与众不同,他们为何对形色和光影视而不见?中国的绘画,更多的追求那永恒本质的美,很多时候,会放弃瞬间的形态美。

在这篇文里,我尝试用西方人能理解的方式,去解释我热爱的中国古典绘画。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我自己的绘画,我为何以不同的方式去描绘我眼中的北美山水,加拿大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原生态自然。千百年来的自然生态并没有被人类严重破坏,人们也许能局部改变自然的外貌,但自然之魂,千万年以来,没有因哪个人类的族裔改造而改变过。我希望自己的东方式角度和中国古典绘画方式。能部分的画出我眼中的北美东岸,写出我与自然对白,我希望人们通过我这种与自然对话,看到陌生中的熟悉,从而对东方古典艺术,有所了解。

作者:一靈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