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再谈写生

  传统的中国绘画是不强调写生的,画家的智慧在于通过绘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不是提出问题。比如画面的一棵树,它仅仅是树的,所谓的“树不问名”,就是说它不是具体的哪一棵。那么,我们见到的时候,在画面上它就已经有了内容。这样的事实也就说明了我们只是在画家设定的结论之中去欣赏。显然,这种欣赏带有教化的意味,画家和作品都是榜样,其中没有疑虑,如果说差别,只有画面的品质了。这的确像我们学习的汉字,那个字就是符号,它本身表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这些都不用我们操心,我们只是选择地使用,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完全是好了。

  我们说那棵树,在古代的绘画里,有点被先入为主地处理了。为什么我们还津津乐道地去品评它呢?应该说,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东西存在着,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事情,无论朝代怎样更迭,在根本的认识上,是没有什么改变的。我们还说那棵树,作为观念进入绘画里,树就不是树了——我们看到的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表达,或者是绘画者的风采。但是,我们还应该明确一下,这不是个人的性情。绘画自发生以来,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中国人自身的因素使得这种方式成为了传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我们接受的时候,实际是接受了它的教育。问题是,到了今天,我们能理解多少古代文明的那些内容呢?就像文字一样,没有任何的文字能像中国的文字涵义那么丰富,而且在视觉上还能看得见。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是巧妙构思的图画,既便这样一种情况,在不断的被使用中,它本身的内容已经被人忽视了。

  不错,今天也有人在讨论简体字把中国的文明弄坏了,可是,我们有办法改变吗?今天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了,二十世纪之初的德、赛先生争论和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文化殖民”问题,这都是表面的说法,其深层的原因也许复杂得多。我们可以这样地考虑,当一种潮流形成的时候,必定是人性本身的弱点在起作用,这就不可抗拒了,这也是说不透的问题。现在,我们只谈事实,不做别的判断。就是最近,我们见到一份问卷调查,策划者“发动80后读者和作家集体回忆和反思自己的父辈”,答案出人意料,“更有不少80后作者表示上一辈作家已经没有资格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已经羞于提起自己曾经喜欢过先锋派作家’。”才几天啊,就是这样大的一种变化。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对于从前的传统,我们说的经典作品,80后的这一拨人会是抱以什么样的态度。当然,这种事情也许是书商的故意运作。但就80后们的作派而言,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我们说为什么喜爱文学的青年失去了对于传统的兴趣?甚至对于刚刚掀过的一页的历史也很不在意?这用今天画家遇到的情况就好解释了。无论中国古代绘画如何精彩,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忽视的:就是传统的绘画方法,它强调的是主观的感受,这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事情。我们知道,在传统的画家之中,一片山、几杆竹子、几叶兰草,他们是可以画尽一生的,但是,我们很难见到其中本质的改变。就是齐白石的虾,谁能指出这一幅与那一幅的实际差异?作为一种思想,我们知道,并非它一定得过时。但是,这种思想,仅仅作为知识被我们学习的时候,我们不能体会到具体的内容,就像画家感受不到自然本身的力量——转换过的语言,到了画面,感染力一定是另外的意思,我们向传统学习与继承,其实都是从绘画的方法入手的。从前画家的那份心情,我们难得体验,因为其中还有认识和观念的变化。直接一点说,是我们不懂从前作品的语言了。想象一下,在“中西融合”的情境里,怎么还可能做到体会纯粹呢?说出这话的同时,也说出了我们没有理由埋怨现在人的修养不足了,这是自然环境的改变。传统的绘画方法根本之处在于个人的体验,这意思不是来自绘画的对象,而是来自画家的生活经历。比如写字,同样的一个字,每个人写出感觉虽然不同,那仅仅是字的痕迹留给我们的印象,从欣赏角度讲,更多的是敬仰,是见物如见人的意思。

  很难想到,我们可以把今天的行为同过去的那些画家的行为挂上钩。在一个美术的展览会上,面对参观者和媒体,我们大谈魏晋风度、大谈禅宗、大谈远离宣传,这在本质上同经典的教诲就是背道而驰了,如何再谈亲近呢?尤其是这些事情在今天已不是个案,已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我们再是怎样寻找精神的那块栖居之所呢?首先我们必然想到从前的方法——这不是绘画的方法,而是从写生开始。我们说过,中国传统绘画更多地体现了主观情绪的介入,可问题是灵感或者说绘画的激情从何而来?支撑古代画家行为背后的东西,像是一种宗教,这在今天看来有点“文化上的失语”,无论如何它也成为不了我们生活里的精神追求,这就是现实。说“礼崩乐坏”也好,说功利之心也好,都充盈在我们眼里,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一种堕落。当然,我们不希望人类永远地沉沦下去,于精神上的安慰,即使是暂时的也有意义。那么,作为画家,我们说过,我们想到的还是从前的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的那种方式一定是化解了古人的内心危机,不然为什么那些作品得以存在?但是,我们必须绕过曾经得到的关怀,因为那是他们实际的情况。径直地投入自然之中,这样看来,就不是温习从前的功课,而是直面生活的索求。放下所有负担的体验,闭上眼睛的倾听,就像先民们还没有了解绘画的初始,以这样朴素的心态去表达对自然的尊重。

  这算是一种境界吧,至少它感受到了除了自己以外别的生命也具有着光彩,而且并不是我们随便的就可以描绘一切的,这需要我们的投入,需要我们的摸索,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方法。在这种对对象的表达和认识的进入进出之中,我们的感受变得实际了。这也像是说,绘画是为了自己感觉到好的,可能我们寻求的方式有这方面的追求。从个人的完善着眼,其根本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经典,我们毕竟经过从前作品的熏染。所以我们并不担心这样的行为与从前思考关系会产生断裂。也有人面对现实的问题做过其它的表达,比如提出“坚守”,我们想到,那样的叙述总让人感到有点不可置疑,并且也有点悲壮,可到底呢,一定会是尸体横陈,因为那是战斗者的口号。其实,不论倒下的是谁,终归也是一种失败吧。我们不言胜利,我们只是正视问题,在通过我们所描绘的自然之中,我们看到了可见的意识——突然间会觉得看清了一切,那一刻一定是愉悦的。

作者:赵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