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姜维群说洋扇之十:洋人也喜欢折扇的“假大名”

说洋扇之十:洋人也喜欢折扇的“假大名”

作者:姜维群

说起西洋扇,凡由广州口岸去欧洲的都进行了西化改良,在材质上以他们喜欢的象牙、玳瑁、髹漆为主,在题材上向中国的民俗和西洋人喜欢的题材上靠拢,在纹饰上或中西结合或直接照搬,在工艺上极尽工巧之能事,赢得了西方市场,并在18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风靡。

但是有这样三类扇子基本保持自己的面貌,基本不做西化的改良,保持东方色彩。这三类是杭州的王星记黑纸扇、檀香扇,以及被称之为“假大名”的后门捯臣字款扇。

清代北京地安门一带为欧洲制作的“宫廷扇”,红木扇盒紫檀木扇骨,扇面落款都是宫廷画家和大臣,即臣字款。

王星记的黑纸扇与杭州的檀香扇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代表了东方扇子的形象,当年也是欧洲人来华采买的扇子。另外一种“后门捯”扇,需要重点一说。

在陈重远《文物话春秋》一书中,说了这么一句古玩行的口头禅:“前门挂货铺,后门(地安门)刀尺(北京方言,即修饰打扮的意思)货。”所谓挂货铺是说古玩店铺内什么货都卖,挂得满墙都是;后门“刀尺”货,按天津方言正确的用字是“捯饬”,就是把不怎么样的东西拾掇装扮起来卖大价钱。

当时有一种假古董叫“后门捯”,许多很好看很高档的假古董都出自这个地方,在后门这个地方有一批作假的高手,譬如这假大名的扇子。这种扇子专门卖外国人,因为是假大名。

中国人讲究名人字画,也勾起外国人的兴趣。就是有人借用当时的权臣或宫廷画家的大名,像蒋迋锡、郎世宁、汪由敦等人,落款都是“臣郎世宁”,证明是为皇帝写画的。

扇盒里面的对扇,上面刻“御制郎世宁花卉扇一柄”。

这类扇骨都是用紫檀或用上等红木做的,上面用隶书刻在扇骨上,十分工整,而且用红木做成扇盒,一般是两把一套,扇盒外面刻字,如“御制郎世宁花卉扇双柄”等 。虽煞有介事,但十分唬人。扇面都是当代一品大臣书写,画都是宫廷画家的款。书法都是楷书、隶书一笔不苟,扇画更是工笔。所以这样的御用之扇颇有市场,一些外国人纷纷解囊。

作假历来是古董行生存的必由之路,而且京津沪尤甚。郑逸梅曾记上海西拉都路兴顺里,就是一个造假字画的工场。说一楼一底两宅,一个是起居之所,一个是造假之地。其曾亲见,在工场设一裱画桌,在庭院墙壁上,到处悬挂着文征明、祝允明,甚至还有文天祥、史可法等条幅。这些字画任凭雨淋日晒,等到破损了,再于破损地方修补,水渍等任其存在,反而愈觉其旧,许多人被骗。

但是“后门捯”红木扇却是簇新簇新的,因为凡是宫廷之物保存必须完好。欧洲人视紫檀、红木为上品,而中国文人认为只有竹扇骨为雅,其它材质均为俗物。正是由于价值观念不同,所以创意了这样的扇子,卖价不菲,后来这样扇子也出现在广州口岸,成为出口西洋扇的一个特殊的品类。

此扇骨上刻御诗一首,落款“臣阮元敬题”。

在名人扇这一理念上,欧洲人基本没有,他们看重的是材质工艺及个性上。但是,毕竟“后门捯”这样的扇子借用了当朝大臣、宫廷画家这些高贵的符号,制作出来一批适于外国人口味的扇子,迎合消费者心理就是赢得市场,从这一点来看,“后门捯”红木扇也是一个成功的创意。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