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任戬:就中国当前艺术诸问题的对话

2015-08-02 22:41

  随着1988年的到来,回顾这几年艺术发展的各种现象,特别是“85美术思潮”期间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论争,如:“学者绘画”与“画只是画”问题:“直觉绘画”与“理性绘画”问题:“画要不要受主题性,文学限制”问题:“寻根性”与“画种界限”问题。我们今天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了。

  1、 问:你不反对“画家应该是哲学者、论理家”吗?

  答:这个时代正好需要艺术家进入学者、理论家之列,起码需要进入一个阶段,然后再自然从中脱出,其结果就会出现新的起色:否则,艺术就冲不破“过去度”的限制,而只是“过去度”的量的增加。因为过去度已经饱和、老了,已经接近被打碎了。所以,无需要再在过去度上进行添加,添加的结构就好象在一个即将就木的老树身上培养新枝一样,无论它怎样嫩绿、新鲜、都不能成材,它都逃不掉同老树一起就木的结局。我所说的“过去度”是指文化艺术意义上的“老树”。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面临过对这一老树的困惑和破坏,以及对新树的建构。

  西方古典度的饱和产生了艺术上的现代派。东方艺术上的现代派,我觉得应该回到整体时空观念下的形变意识,也就是从解体意识(破坏意识)进入合意识(建构意识)。东西方在各自过去度的破坏时都是使用解体意识,只是各自所用的解体意识不同,东方是整体时空观念的生命形态,具有有机性(软性):西方是无机性,拼凑性(硬性)。它典型的特征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企图将解体后的物象拼凑成一个完整形态,这一整体形态带有不可克服的粘连性,无生命可言。东方是江解体了的物体经过“合”而转化为一种生命态的整体形象。比如:中国的龙、凤就是自然物象解体之后经过“合”而成为生命的整体形象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却把龙、凤看作是一种真实的自然态形象而不是拼凑、粘连的无生命形象。虽然这种生命态形象在自然界中并不真实存在,但是人们却把它们当作活生生的真实物象,其原因是因为龙凤形象已从拼凑、粘贴阶段(破坏阶段)进入到“合”之后的自组织系统的完形阶段,经过这一阶段的物象就出现了生命态。因此,中国老百姓不仅仅接受力龙、凤的形象,而且也接受了它的功能所体现出的精神龙、凤形象也就成了中国形象的象征。

  东方造形是完整的生命态,重视有机性:西方造形是零碎的机器性,拼凑性,没有形成有机性,缺少软性。我人为东方艺术形的革命应该把握住生命态整体形——生命态复合形问题,它是东方把自然物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深层心理机制。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在西方艺术的冲击中受缚,或辗转于自身传统中打转。

  2、问:说到东方形的革命,你不觉得中国艺术在形式研究上重视,发展得不够吗?

  答:所谓形式,就是形的秩序,我们当前所说的“形式”这一概念如同“科学”这一概念一样,都是西方产物。因此,我们当前的形式研究是基于对西方的形式的形式研究来说的,也就是如同文化上融合西方文化一样,是融合西方对形的秩序方法。如果人为我们在形式研究上重视发展得不够,那是把西方对形的秩序放到东方对形的秩序的一个坐标上来说的,其实应该说,东方和西方各自发展了自己的一套形的秩序对此早有论述,这里不必多谈,我们对西方形式的研究是在自身形式的基础上融合西方在形式研究上的成果,是为了完善东方形的秩序在现代的转化。同样西方现代也面临对东方形式的转化,各自的目的是造就世界化艺术。

  西方是在把握了逻辑实证之后进入了纯形式的研究——抽象状态:东方没有抽象,我们所谓的“抽象”是对自然物象的转化,转化不是抽象。因此,西方现代派艺术是古典艺术的完全破坏。东方不是把旧有的形态转化成新的形态。比如,中国食品中充分体现形态经自组织转化的造形性,象:元宵、酱菜、酸菜、松花蛋等等都是自然物象的转化而形成的形态。也就是把原形态经过分解之后放入“合”而自组织成新的形态。比如:酸菜是由原形态的白菜和水合之后的转化形态:松花蛋是鸡蛋、白灰、水合之后的转化形态。这种经过合之后的转化形态即不是于原形态,又保留原形态的特点。这就是生命态复合体。

  生命态复合体是东方造形深层心理机制的形式显现。东方是创造性地转化原形态(自然物象):西方是解体破坏原形态,并使之变化成另一种形态(人化物象),原形态和变化后形态之间完全分离,看不出前后承接的关系。

  西方艺术史截然分为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东方艺术史没有截然之分,而前后可以见出承继的踪迹。这种差异来自东方对形的不同观念。

  2、 问:那么有些人提出“回到画面”、“画就是画”、“净化绘画语言”等等,是不是东方形式的现代转化?

  答:要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这个问题。

  一、“旧酒新瓶”:原形态(过去度)不变,在此根基上认真研究创造新花样新语音是没有意义的。这和“磨剪子抢菜刀”这行手艺在中国七十年之后消失的道理一样,无论你练的这行手艺有多高,也都会随着这一行业(过去度)的消失而失去价值。因为人们已经不需要此行业了,那么你练此行业的技术(语言)就会没有用处,只有古董意义。

  二、“新酒旧瓶”:原形态(过去度)已变,但形式与之不适合。“85美术思潮中的画之所以人为不成熟,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缺少新语言与新观念的统一,这些画是以旧语言表达新观念。当然这是特定历史阶段决定的。因此对于 层次上的画来说,迫切需要的是加强净化形式语言的工作,使新语言与新观念得以完善统一。这时的语言和观念形成整体完形。因此“净化语言”生产了意义。我强调第二个层次上的“净化语言”的工作,以及在第三个层次上“净化语言”所取得的意义。在这个层次上净化语言对新观念是不可少的。如果在新观念形成之后(新度确定之后)不进行语言的净化工作,那么这种新度就无法成为实体。新度好比是精神,语言好比是肉体,只有精神与肉体的结合才构成一个生命完形。因此,必须要有新观念(新酒),然后才能准确的去做“净化语言”的工作。

  当然也并不排斥新观念与新语言的同时进行。

  因此,在新度没有找到时大谈“净化语言”“画就是画”等等,其结果就会使净化出的语言成为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雕虫小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研究艺术语言,最后导致艺术语言的消亡,艺术本身的解体。

  我人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自觉、自然地把握观念和语言两个方面,重视人格的修养与完善,对人生、社会、历史、自然宇宙抱有责任感,在此基础上进行纯形式的研究,这时的“净化语言”是自然的、准确的。

  1、 问:从这个意义上看,“画要不要主题性,文学性”的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争论。

  答:即不应该强调“画要有主题性、文学性、同样也不应该否定画的主题性、文学性而强调画本身。我觉得应该强调的是人类、自身、艺术、生活的责任。这样,就知道了该强调什么,不该强调什么。

  2、 问:就是说,作为艺术家不应该排斥画面以外的东西,如哲学、美学、科学等

  等其它门类。同时,艺术家的个人修养不一定在画中全部显现出来。画不能是思想的图解,艺术家的思想应该自然而然地外化于作品中。一个艺术家不但要持有艺术的真诚,而还要有时代、历史感,进而关心画面之外的各学科,并把它们化为自己的内在,通过画面而外化泄出来。这时有机的融合,不是生造就会产生矫揉造作、假而空——假的形式。这就是许多把一切大的概念术语泛用于画的题目:以及无真情实感而发的把乱画当作纯形式研究的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所以你不反对画的主题性,也不反对画的纯形式研究,画家不应排斥这两方面的并行作用。

  答: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也是阶段性地注重其中的某一方面。但作为他一生的艺术生命来说,这两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既要不断深化观念,又得不断进行形式语言的探索,通过两方面的对极摆动而完善自身的艺术生命。不然、只偏重一方面而抛弃另一方面,就会是哪个方面也不能建立。这是个整体观系:整体中的任何一方如果没有整体作为观照的话,它都会产生偏差而自身不准确。红是相对于绿而言:前是相对于后而言。我画《元化》(一的派生)就是想通过回到整体来重新对应物质和精神;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把它们放到一个整体系统上来关照,以求得对其准确的本质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东西方文化艺术上的比较也只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只有上升到人类文化艺术整体上去整合时才是目的。不然比较下去双方都会产生偏差,很容易产生各自的狭义性。

  不过,不能排除某位艺术家一生只偏重其中一方面的研究,这从艺术整体上也是需要的,因为他和某一位和他进行相反方面研究的人正好成了整体互补。

  要看到这一实时:我们这一时代——二十世纪末,东方正在发生整体性的变革需要理性起重要作用,直觉起补充作用,也就是观念在先形式在后。

  3、 问:说到直觉和理性问题,我想听听你对前段85美术思潮群体意识中的直觉和理性之争的看法。

  答:这和我前面谈到的过的以整体去把握两种文化的道理一样。所谓“东方重直觉、西方重理性”,作为“上帝”本身需要这“二力”的冲突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由此,可以把直觉和理性看作整体构成本身不可缺少的一体两面,只站在一方面无视另一方面的作用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但这里有一个关系不容忽视,就是说:在整体发展过程中,有时某一方占主导地位,另一方占次要地位,有时同时并存。前段群体意识中理性占了主导地位,其原因是因为85美术思潮之前,中国艺术一直停留在直觉的层次上,没有进入理性的层次——直觉的理性层次。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艺术发展到85美术思潮时,正处于质的变化期间,需要观念作为设想,这就是理性的任务。而直觉的冲动是盲目的,不能确定方向。因此,理性精神也就在85美术思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过,理性与直觉之争和我前面读过的东西方文化比较需要进入世界文化整体上关照一样,直觉和理性之争也是一个过程,当它上升到理性的直觉时才是目的。同时这时的理性和直觉才在其方位上显示各自的意义。因此当85美术思潮进入一九八八年之后必须进入理性的直觉层次,也就是必须把浮躁、骚乱、无秩序状态积淀为清醒的沉稳和有序状态,从破坏意识进入建构意识——合意识,最后托出合形态。

  中国这一特定时代——二十世纪末,二十实际初,理性的直觉将起重要作用。只是直觉或只是理性都不能胜任如此的任务。在艺术中流行的所谓:“理性束缚直觉”它的简单在于忽视了这一时代的特点——高度信息、综合、科学理性时代,这一时代特点要求艺术家是靠理性去激发直觉,此时的直觉中必然涵盖着理性,而不仅仅是直觉本身。

  4、 问:当前有这种现象,艺术中的各个门类界限都已不明显,,互相浸透、横移的现象愈见趋势,象既是视觉,又是听觉、嗅觉等等把人的感官都调动起来的综合艺术的出现。这是不是意味着美术没必要再去维持画种界限:是不是也越是在这个时候,相对产生使劲维持画种界限的现象。由此,世界性的来临就产生了寻根性。

  答:艺术和各个其它学科中的各种门系的分解是为了在新度上的重新综合。各个学科间的相互浸透和美术中画种界限的不分明就是解体和综合时代的特点。画种界限将会随着分解而产生新的综合。死守画种界限已是不可能,画种只有保留的历史价值,而不会再产生现代价值和意义。

  寻根的出现实际上是预示着根性的消失。你强调它,说明它已出现了危机,要消亡了就产生了!珍惜的情感。比如:法国十九世纪末的画家米勒,他在那个时代描绘土地,农民,是因为土地,农民在法国已等待消失而让位于工业革命。他借助于晚钟,当它敲响之后就预示黑夜的到来,白日的消失。他所画的麦田收获,面对夕阳的祈祷,土地、农民的最后回光返照。

  各地小根性都汇于大根性——东西方两大根性,而这两大根性也会随着世界化的来临让位于人类整体根性。根性的消失是必然的!新根性就是人类整体根性——世界化。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任戬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