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8-02 23:02
我们已习惯于“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斯特拉)的视觉意识定式,善于把事物独立和绝对化,这一结果在西方极少主义那里成为纯粹之物,“物就是它本身”。
西方极少主义其实与西方物理学的进展是协同出现的——西方从古希腊的原子论(物的最基本单元)到物的不再可分——量子,企图确立“物在”的最后结果。这可以理解成极少主义与原子主义的关系。但是,大家知道,原子论最后被它所产生的量子理论所颠覆——波粒二象性——没有独立存在的粒子和波,粒子和波是同时存在的。这种纯粹之物的互混的存在证明了极少主义的独立物的纯粹性只是妄想,事物是同时的复合关系。
康定斯基是以物的形式原则(古希腊的基础)进行的视觉发现——点、线、面,近似他的老乡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而中国是对物象与物象之间关系的视觉识别,这样它就不需要抽象,而是“移情”——移动意识形态,它不是物识,而是意识,产生似与不似,象与不象,以此产生“关系的物象”——我把它叫“控象”。“控象”与抽象是一对关系。
由此“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可以变成“你看到什么不是什么”。——在日本“物派”那里纯粹之物变成关系之物;在中国“意派”那里关系之物是“环境经验”(高名潞语)经由人参与的整一性。由此也明白了中国人取中的原因——相信两个东西的同时存在,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中的位置来尊重两极的立场,此时产生了“会意”、中国山东人常说的“中”。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受到以下4方面的质疑:1、你是意识在看,2、你是个人经验。3、你此时的心情。4、你此时此地。因此,你看到什么就是你自己认为的什么,而不是大家认为的什么。这样,可以得到这样的认知——“你看到什么并不是什么”。由此可以说,西方抽象的结果是一个物体的假说、存在的预设。我们永远不可能“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禅宗的“看山是山”只是少数几个人的最高状态;日常生活那些看什么就是什么的人是意识形态告诉他们的结果。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是历时性的思维在视觉上的定势,它是意识的(抽象意识)绝对话,世界不可能是绝对的,因此,“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是主体的绝对化,而非自然真实的结果,所谓“纯化语言”,可以说就是纯化意识的形式。当托马斯-阿奎那证明上帝的存在之时,也就证明了形式(上帝)的唯一性。
反过来“看到什么不是什么”是从关系中看事物,它排除了孤立形式的可能——同时性的会意,不可侵犯的存在,“在”是同时的。当确定自己时,他者也被确定下来,接下来就要达成互契状态——会意,而当确定者蠢蠢欲动时,产生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承任。西方的意识形式、语言中心(语言是人的意识的形式化)被解构主义者解构。
如果不想让图像成为独立和唯一的存在和表达,那么,就让图像展开复杂性的混合,使图像的唯一性不能确立,因此,图像就不再是图像本身(从大的方面:1、图像相对于文字或话语、事物,2、图像的唯一指称的对象),它不再仅仅如康定斯基的元素,马拉维奇的方,蒙德里安的格子。它会成为生命的原素,进行生命的变幻,产生混合的生命事物,宏大的人文景观。
“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应变成“你看到的什么不再是什么”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任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