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8-02 23:06
形态有二种,一是间断形态(实体形),二是连续形态(软体形)。从广义上说,形态不仅仅是指具体的事物,它包括人类文明的意识,语言形态,社会、经济形态、文化、艺术形态;它还包括自然界的所有物象形态。
人类文明史是以发现、发展、完成形态,然后再以对所完成的形态进行分解、化溶、又重新整合,产生新形态的历史,而每次形态的更新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所达到的水平。人类文明史发展到今天已经经过形态的无数次更新。但从总体上说,可以概括为三个大的形态的变化过程......原始时代的软形态......近代的硬形态......当代的软形态。
原始时代,天、地、人、万物的合一性、馄饨性,使得天地人与万物同在一个整体之中,还无法分离,分类。物我不分,天地人不分,它们之间都是等同的。由此而产生“万物有灵论”的泛神论。这是一个简单的合与同的时代,其中的一切形态都带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呈现为可塑性的软形态。在其发展到了后期,东西方先哲都对此作了总结性论述。如东方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庄子的《齐物论》的平意识,孔子的“和为贵”“中庸”的合意思,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啊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等等论述都是说明当时的形态所呈现的“平、合、软,同的连续性”。
原始时代的软形态经古典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被硬形态所取代,当到了近代这种硬形态趋于完善。天与地、人与万物、天地人分解,分类清晰,天、地、人三界得到实证确定,人类的规范,模式建立。此时,人类对形态的认识已成为实体性的硬形态。
随着人类模式的硬性化,而确定了实体的完形,当这种完形接近完善后,它就成为人类思维和生理的情性力,因此需要破除这一完形模式实体,于是,破坏与骚乱产生,旧实体开始破碎(初期),分解、化溶(中国),整合(后期)。破碎、分解、化溶、整合是从旧形态向新形态过度的必然过程,当此过程完成,质变就发生,形态的意义被“不是形”的意义所取代,那时我们就无从判断。
目前,我们从对旧实体硬形态的破碎与分解已到了化溶与整合阶段。这个阶段的新形态是“生命态复合形”。它是对原始时代的软形态的当代创造性的转化。它与原始时代的软形态的区别就在于它加进了硬形态的过程,两者之间是质的区别。
生命态复合形的意义就在于它具有对实体硬形态的破碎、分解、化溶、整合的机制性,它使破碎的硬形态在新的层次上重新溶合同一。它对各个阶段的实体硬形态都起着作用......把间断实体硬形态变化为连续形态。在每次对实体硬形态的破碎与分解、化溶与整合之后,都相对旧实体形态建立起大于旧实体形态的新实体形态。就拿人类的时空观发展史来说,原始的直觉整体时空观被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确定后,人类以机器硬形态充赛了地球软形态空间。当这种直线进取以征服地球的东西南北全方位后,它就成为一种确定性完形态而导致为性情力。此时,人类需要突破这一完形状态去走向更大的实体境地,于是,爱因斯坦出来描划了这个弯曲时空范围,突破牛顿绝对时空尺度,变间断形态为连续形态。
直觉整体时空是连续形态、软形态,绝对时空是实体形态,间断形态,相对论时空也是连续形态。从形式上看,直觉整体时空和相对论时空都是连续形态,但实体形态的每次转换所产生质的变化。因此,直觉整体时空和相对论的不同就在于:直觉整体时空是线性的,二维的、自然感觉性的;相对论是非线性的,多维的,理性的直觉性的。一个是简单质、一个是复杂质,简单质还没有分化,缺少过程;复杂质是分化后的归一,它包溶了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位于它俩中间的实体硬形态阶段。
可以说。生命态复合形如同物理学中“场”的道理那样,它是穿透间断实体形态的原动力。它无时不在、贯穿着形态形成和消失的始终。我们看不见它,是因为它以波的形态显现,并左右了实体形成的动因和实体存在的意义。比如:自然中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物象和器品实体的形成都是产生于它们的动因(想法),后来又以它们的“理”(用途)起作用......由需要产生做它们的动机,由此动机制造出它们,再由制造出它们而产生用途。用的什么呢?那就是“空”......连续形态。如此:水杯的用途是靠“空”部分起作用,而不是用“实”的部分。装水就是用的“空部分,而不是用实体部分。因此:动因(想法)是软的连续形态......动机(制造)是实体形态......理(用途)是连续形态。后一个连续形态是以实体形态为基础的。
形态,是个间断与连续的转换过程。形态在经过每次的转换之后,都失去了原有的“血肉”。被抽空了“水分”而成为以形式呈现的与最初的原形态相对应的形态。这种对应不是等价的;一个是充实的(原形态),一个是干瘪的(转换后的形态)。被抽空的形态是以其内在结构,网络显现,通过此形态而为质变作基础,以此基础去重新组织起新形态。宇宙、生灵、人类、文化都是如此。
宇宙形态演化图式:从奇点开始膨胀......弥漫......稀薄......星球,这是从连续形态软体到间断形态硬体的过程;然后再由星球.....紧缩、冷却......塌陷......黑调,这是从实体间断形态到连续形态的过程。(我们目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正处于紧缩阶段,其现象就是复杂归一,多无综合的特征)。
人类是以文化(主要是哲学、艺术、科学)为工具和手段而抽空上帝(动因、连续形态)赋给的人类实体形(动机)的血肉(情和心理生理本能)而形成用途(连续形态)形式,最后等待变(非人类)。
形态的转换从绝对的意义上是个无限的循环,从相对的意义上是以一定的“度”和“质”为限的,而每次的度和质转换都以三段式告终。比如:人类作为形态就是以少年、中年、老年三个形态阶段完成人类形态的限度。从形态上看,少年时代是软形态的,可塑的;中年时代是硬形态的实体的;老年时代又开始了软化、回缩。少年时代的“软”是为进取作准备,而老年时代的“软化”是为了“归土”(归一)作准备,因此有“返老还童”的现象。这是个形态的产生、发展、完善到消失、再生的过程。少年时代的“软”孕育着“分“,老年时代的”软“是为了迎接”合“;”分“来自简单,复杂需要消减......修正......溶解......合一(这是世界的形态更新必然需要经过的几个过程)。中国目前也正经历着对形态进行消减、修正、溶解、合一的过程)。”分“不须要(合的动因);“合”不须要争(分的动因),“情”靠整一,封闭去维持(东方软形态的完善过程),“争”靠矛盾,对立差别,开放去进取(西方硬形态的完善过程)。形态的“分”与“合”造成了形态的间断与连续,并且也体现了每个时代所需要的形态特点。
当代,中国艺术正经历着消减、修正旧艺术形态(东西方的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形态)而向溶解和整一的世界化艺术新形态发展。溶解和整一需要一种软形态起作用,这种软形态就是“生命态复合形”。“生命复合形”作为中国当前新时期艺术的新形态将会产生如下的作用:1、消除对立、差别形态,它包括: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形态的区别,理性与直觉形态的区别;2、消除“地平线”意思形态,它包括:民族性、地方性、民间性、根性形态。3、进入整合形态(世界化艺术的形态),把丰富、复杂的各种形态还原为三个基本形态三角形态、口形态和圆形态,并以圆形态(软形态)为基点去支配三角形态和口形态(硬形态)。使 三角形态和口形态作为圆形态基点的复杂形态特点而保持圆形态的动态生命性。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任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