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23 10:33
我们印象中的书法家,应当是什么样子?衣着个性,言语深奥?而李来成,不会给你这样既定的答案。他温和敦厚,却有些不拘小节,有艺术圈里不多见的样子。
李来成,又名成之,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他师从李逸野,潜心学习数十年后又去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张荣庆先生深造。他五体皆能,犹善行草,后花费大量精力学楷书、篆书、魏碑、隶书等,最后又归于行草,其书法取诸体之精髓而成自家之气。
听闻李来成最近一直在创作新品,记者新奇之余,决定冒昧前往。珠玑巷内,一间雅室,甚为清净。一室大案,一桌茶寮,满室翰墨。室内遍栽绿色攀缘植物,生机盎然。
满室明窗净几,焚香左右,书写之余,佐以读书,清福具矣。更为异样者,李来成书风为之一变,且一出手又是老吏断狱、心手相应,令人为之惊叹不已。
当代书画大师李逸野先生曾云:“昔人习草者少,今之习草者众。何也?吾以为昔时事少而静者多,今则事多而静少也。世间事大概因势使然。来成学书亦有年矣。涉猎书体多矣,而唯行草着力较多,成果亦较为优异。此卷盖自喜者也。嘱予为其题后。予极为赏之。觉较前之作更为温润有雅趣。希能魏晋间再奋力精进可望后之劲焉。”这既寄托了他对弟子的殷切期望,亦是中肯评价。
李来成早期作品,刚劲处若龙蛇卷风云,柔弱处似杨柳拂晓月,淡雅处又似青莲出湖水。再观其近几年的作品,大作品让人震撼,小作品轻巧且温文尔雅。如今,“拙”乃其作品给人的第一直觉,细看之下,“拙”字淡去,出现的是厚重、简洁、韵味、格调,既古典又现代,是一种耐看的深醇与静谧。
为了追求这拙而耐看的意韵,李来成用了很多功,也受过压力。常有人问他字为什么不能写得漂亮一些,他说自己是“一根筋”,那些个‘丑’字,探索的就是把传统根部的东西挖掘出来,用全新的面貌来诠释。
1986年,李来成通过朋友结识了李逸野先生,自此开始随李逸野先生学习书法,至今快30年了。其间,他拜师请教,临池不辍,用心观察字的形体、笔画的变化,名帖的内容烂熟在心。他说:“只有真正了解字的形体变化,才能抓住‘字’的真谛,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康有为先生说得好:“书法之妙,全在运笔。”李来成深谙书法用笔,用笔势的变化营造浓淡干湿、轻重主次不同的艺术特征。细观其新作,有的字,方笔雄健,笔触沉重浑厚,重若崩云,极显深度、厚度和形体感;有的字,渗与圆笔婉媚,笔画用书写过程的时间与速度来表现线条长短、主次、轻重、渐变与突变的节奏,显得极有新意;在处理单字中相同的笔画时,其笔无一相似,其形各异,变化多样,极为自然,师法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中寓奇,似静亦动,大巧若拙。
“同样的笔墨,每个人写出的感觉都不一样,写字最重要的是用笔,因为笔墨是书法的承载以及表现,如果不会用笔,其他的都无从谈起。”李来成认为,深入研究和掌握传统技法非常重要,结字、用笔、用墨和章法,古人都有讲究,只有心手双畅、收放自如,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自然而生、因缘离散回归自然的,书法艺术也是如此。正如李来成所说,字写到最后,不是简单从技法上提升,也从心性和修养方面流露,道法自然。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