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黄永松:烧掉也比动念成为古董贩子好

2015-09-23 11:30

“在电子书的压力下重新认识纸质书,我觉得这反而是一个机会,一次新的优胜劣汰的过程,将纸质书、传统书的品质维持住,并且要做得更好,那些杂七杂八的比较琐碎的信息,让电子端去完成就可以,当然这些信息会出现也是一种需求,但它们并没有存留下来的价值。”(图黄永松的工作室又兼做客厅,是个小型储藏室。空间很满,编辑档案堆放在桌案上,墙上、桌上琳琅地堆放着他在全国各地的工作现场、那些山间地头收集的延伸物,小到针头线脑,大到佛像唐卡,各路民间布艺,好玩的小物件,做坏了的陶瓷,随意摆放在茶几上)

汉声北京总部位于西坝河边的一个小区,蓝印花布门帘、签满访客名字的白墙、长条木凳、实木大饭桌。汉声历年出版的书籍在成品展示区,从惠山泥人到曹雪芹风筝图,汇集民间文化、信仰、生活,每一本的丰富及精致程度都令人赞叹。黄永松的工作室在编辑工作区域旁边,这里更像是汉声的会客厅,人来人往,茶香弥漫在清晨的室内,他笑吟吟地与编辑说着事,一边让赶来的我们,舒缓下来,因为已入秋时,人需放慢。

黄永松开门见山,说除了工作室,他哪有什么书房,如果硬要说有,那么这个腰包可以算一个,既不在脑子里,更不可能在手机端。他从里面掏出三本小红书,边缘已翻卷磨破,分别是《唐诗三百首》、《道德经》、《金刚经》。他说,他一辈子要读的书,有儒释道三家,就够了。

黄永松的“书房”是一个随身携带的腰包,里面有三本小红书,边缘已翻卷磨破,分别是《唐诗三百首》、《道德经》和《金刚经》

这个既是工作室又是客厅的空间,像个小型储藏室,他习惯而自在地在禅椅上盘腿而坐,摇着北方的圆兜形蒲扇,迎四方客人。空间很满,编辑档案堆放在桌案上,墙上、桌上琳琅地放着他在全国各地的工作现场、那些山间地头收集的延伸物,小到针头线脑,大到佛像唐卡,各路民间布艺,好玩的小物件,做坏了的陶瓷,随意摆放在茶几上。窗台上晾着橙皮、石榴、泡过的茶叶,茶叶晒干了还可以收集起来做枕头,阳光倾斜照射进来,这里一切都很信手拈来。

没有什么收藏或宝贝,黄永松说,这些眼前可见的都是在身的、可用的、适宜的,没什么值钱的。喝茶的紫砂杯,一块钱一只,在他看来,这种外胎是紫砂,内壁为白瓷的茶杯已经很好用,因为泥土尤其紫砂是非常优质的原料;沙发边的几尊石佛像,是他从西北的一家普通小店购入,他为鼓励那家年轻的店主,“明明开眼及脸部已经做得那么好,但是足部底座却做得很烂,认真一点,这就是完美的民间艺术。”

对于收藏老物件,黄永松很谨慎,态度毫不含糊,“不收藏,一收藏态度就不同了。”二十多年前,黄永松在大陆地区做田野考察时,到处都是更新换代中的古建筑、古物,那时候要是开始动了念,哪怕只是出于珍惜,他觉得《汉声》的事业也做不下来了。做土楼研究时,当地人想把整栋房子卖给黄永松,他说不行,构件要卖,他也说不行。做古建研究的清华大学专家与黄永松一起调研,眼看着这些木头要当柴烧掉了,黄永松还是坚持,烧掉也比动念成为古董贩子好。唯有一次,他在安徽地区买下了一批老屋的结构,放在火车货柜里,运回北京,送给了清华大学,“放在博物馆或者教研室,学生们可以看”。

他也是这样要求《汉声》的编辑们,中国的民间文化,不缺收藏家,古董贩子更是遍地,但这些都不是《汉声》要做的事,他老说,“现代是头,传统是双脚,汉声要做的是连接二者的肚腹,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协调地往前走。”

《汉声》1971 年创立于台湾。1972 年秋天,黄永松与吴美云、姚孟嘉等五位《汉声》同事登顶玉山,义结金兰,发愿做一辈子文化的仆人,而他们的切入点就是民间工艺。“首先是中国的,不做外国的;其次是传统的,不做现代的;再次我们要做活态的,不做消失的考古的;最后,做民间的,不做上层的学术的。”凭着这份初心,从台湾到大陆,从中文版到英文版,从杂志到图书,再到基金,汉声做成了别人做不到的事,通过田野调研、基金支持及多样的出版计划,汉声完成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几乎建立起了一座纸面上的“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

1987 年两岸开放后,黄永松立马飞到大陆,先是随亲人返乡,继而在北京扎下汉声的根基。中国大地的地理、历史与风物,终于从他的头脑中跃然成为眼界与步伐,他童年记忆中妈妈喜欢的蓝印花布,在香港买过的乡土白酒,诗词歌赋里那个诗情画意的中国民间,在他眼前铺展,他渐渐地发现了,工艺是文明演进最具体的事,“活着就要解决问题,因用生计,有方向,方能出神,而后入化诸子百家都是以器说理,以物言志:儒家文质彬彬,道家先器事后文艺”简要来说,即是文明的眼界需要工艺。

做汉声这么多年,黄永松能讲出的门道、哲理、故事很多。一把紫砂壶,他丝毫不关心名家或者价钱,甚至他总是买最平常的东西,但是他可以滔滔不绝地道出养紫砂泥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这种泥是制陶的最佳原料;一把蒲扇,在手中摇得非常顺手,他喜欢一边摇着一边徐徐道来:一把蒲草编织的过程中凝聚了多少民间的生活智慧。

汉声历年出版的书籍在成品展示区,从惠山泥人到曹雪芹风筝图,汇集民间文化、信仰、生活,每一本的丰富及精致程度都令人赞叹

B=《外滩画报》

H=黄永松

B:自己做出版这么多年了,还会买些什么书?

H:买书当然有,首先是参考书,慢慢上升到高层一点的学术一点的书,也会买,人生的诗情画意的东西也会买。在辨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科学科技领域我觉得我们都需要学习,早上我还和编辑讨论这个问题。现在很多人误解中国没有科学,这是很严重的错误,西式量化的科学容易服务科技,现在工业制造,依托的都是这种量化的科学,但中国是内证的科学,阴阳天地与人,这些很博大精深。

B:哪些书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H:就是这三本,《唐诗三百首》、《道德经》、《金刚经》,儒释道三家,小开本,随身携带,坐飞机或者出门时方便看,不戴眼镜这些字也还看得清,这里头很多东西慢慢接触,久了会有很多体验。

B:你看书有些什么习惯?

H:我是乱看,很难得有闲暇的安静的时间。我现在比较享受的是,清晨三四点起床,打一个小时的坐,五点天就亮了,开始工作或看书,也就只有这一点点看书的时间,那时候处理编辑的事务脑袋比较清楚,九点吃早餐,午后稍作休息。

B:你对出版及纸质书的未来怎么看?

H:在电子书的压力下重新认识纸质书,我觉得这反而是一个机会,一次新的优胜劣汰的过程,将纸质书、传统书的品质维持住,并且要做得更好,那些杂七杂八的比较琐碎的信息,让电子端去完成就可以,当然这些信息会出现也是一种需求,但它们并没有存留下来的价值。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