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战国红缟玛瑙的收藏与鉴赏

2015-09-23 11:41

作者简介:玉玲珑,盛世收藏论坛“玉器、玛瑙”版块资深版主,2007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2,764小时。

近年来,随着珠子收藏群体的不断壮大,价格在一路飙升,仿品也在不断升级,由于自身对珠玉的爱好,一直关注其动向。关于红缟的鉴定众说纷纭,也看到过一连串的新手上当。大家对制假者深恶痛绝,而售假者更甚之。考虑到有些东西公开讲了,会提醒造假者,使之完善造假工艺。如今看来,对造假、售假者的姑息已经造成很多新人的路子走偏,假货横飞。也给了知假买假者一个侥幸心理,促使其去害更多的人。

于是放下懒,提起笔,把自己收藏过程中的一点心得记下来并与大家分享,希望这份绵薄之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一件老的红缟珠环,如果悟性好,路子正,真品看久了,新老的鉴别其实就在上手的一眼间。但这份感觉的培养很重要,相当于一个秤杆的准星,这个标准找对了,鉴定也随之迎刃而解。这里特别提下红缟珠子,要额外留心,最近看过一批新仿品,杀伤力较强。

鉴赏要点:料、形制、包浆、孔道、打磨;更多细节的鉴定可以放到前者熟知的前提下再研究。

1、给自己最初的标尺要准,初学尽量只看真品,研究仿品是在心中已有真品标尺一段时间后方可进行。

2、老的红缟玛瑙油润,非高光类珠环盘玩时,会有反生现象;新料干涩,多带石皮、黄色缟丝。老的珠、环上带黄色缟丝的极少,且珍贵,所以碰到带黄色缟丝和石皮的要首先引起警惕。

3、由于古代工具的限制,每一件作品都具有它的唯一性,红缟也不例外,没有一颗形制相同的珠子、环子(水晶也是如此,这个作为下一个课题),反之真品有真品的形制特征,初学者不可一味追求品相,要记住真品珠子、环子的形制,记住那种古拙、神韵、味道。

4、战国玛瑙珠环距今2000多年的使用痕迹、氧化层是今天造假者唯一无法攻克的,光泽凝重柔和、上手油润光滑,即使是打磨精良、即使是裸露在外的破损面,都没有棘手的感觉。

5、以前珠子的孔道多以光亮干涩来识别新老,而今天则要以孔道的光亮度来辨别新老;新的孔道亮度呈胶状,不自然,或亮的发贼,作新瓷状。老的孔道光亮似水波粼粼,生美时可用棉签轻轻拭之,宝光即现。

6、磨砂状打磨、连贯打磨痕迹是仿品的身份证;老的打磨不连贯、不接刀,似牛毛纹状,是由多条短线来回反复,琢磨而成;这里多提示一点,老的打磨多用兽皮类,手工作业仅限短线打磨,而今天则属大面积抛光打磨,仔细观察,每个打磨面后的抛光痕迹呈凹凸不平状,多折射线。

红缟玛瑙相关知识的普及:

红缟,这个称谓并非一个科学上的概念,而是后天古玩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玛瑙的古籍考据研究的难就在于通常以红玛瑙统称,纹带呈“缟”状称“缟玛瑙”,称为“红缟玛瑙”,又称鸡血玛瑙或鸽血玛瑙,有黄色纹带者比较稀少,美其名曰黄缟玛瑙,著名的战国中山国(河北)就曾经出土过几千枚的红缟管、珠。红缟的缟丝视觉上是重叠形成,如同油画颜料无数次涂抹而成,实际也类似这个过程,只是并非人力使用颜料,而是大自然使用岩浆。和红缟有类似之处的品种是一种同样较为罕见的红鸡肝玛瑙。但是红鸡肝玛瑙的视觉结构更类似于水草玛瑙,或者寿山石中的朱砂。

红缟具有和血一样的特性,第一眼看到它,就会感觉它的颜色和血的殷红是如此的相似,低调却很吸引眼球,真正血的殷红色,让人感觉高贵到寂寞,寂寞到孤独,孤独到冷静,冷静到似乎不属于这个世界。从西周开始,我们在零星的组配中可以发现一些红缟的珠子,不过数量的比例非常微小,更类似于一种无意所为。是作为西玛的一种替代品存在的。

春秋到战国晚期的500多年中,红缟似乎成为了整个社会高端审美追求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整个中国北方都涌现了诸多的红缟珠和红缟环,并且在考古记录的统计中,出土墓葬档次都很高。

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红缟的用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类珠、环类红缟制品似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红缟不再作为纯装饰品与其他玉器类制品配合使用,而更多的使用在装饰和实用并行的剑饰上,并且单独使用。这是玛瑙真正独立作为玉器一个品种的重要的里程碑,自此以降,玛瑙与和田玉彻底分家,玛瑙从此以后真正作为一个独立品种屹立于中国的泛玉器(或者称为半宝石)之林。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秦汉时期的红缟选料的审美观似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红缟制品的选料更多的出现了红白相间的原料。其中红料部分的红度也出现了下降,在白料中也出现了水晶化、半透明化的趋势。并且产生了原始的玛瑙俏色的取向,这一点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连云港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红缟剑饰,就很典型的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

红缟告别历史的舞台也同样显得那么突然,在魏晋的简葬之风的影响下,红缟伴随着更加著名的游丝毛雕、汉八刀等等玉器的种种高峰,默默的彻底离去,不见踪影。这个速度就如同其兴起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此后,只有在元代和清代,可以在浩如烟海的玉器大家庭中找到红缟数量极少的影子。

红缟资源的枯竭与缺失,也导致由古人对于红缟原料的选取范围从宽到窄、从精挑细选,到得一足矣的无奈!

本文配图均来自盛世版主“玉玲珑”

去“玉玲珑”的“大家”看看吧!

来源:盛世收藏-资讯-古玩知识 作者:玉玲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