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国际合力重拳打击盗掘倒卖文物势在必行

2015-09-23 14:01


  甘肃大堡子山流失金饰片回归中国

  9月21日,24件甘肃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金饰片回归中国,这是2015年第二次流失境外的大堡子山文物回归。大堡子山遗址于上世纪90年代遭盗掘,大量秦人文物随之流失海外。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了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调查,建立被盗文物证据链,着手追回海外流失文物。追回数量与流失文物数量还相差甚远,追回海外流失文物深重而道远。

  打击文物盗窃盗掘、倒卖走私与追回海外流失文物已成国际性难题。2015年以来,中国破获了超3起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包括四川“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张献忠稀世宝藏案”)、辽宁“11?26”特大文物案和河北定州贡院特大盗窃文物案等,涉案文物数量之多、文物级别之高、文物珍稀程度之高、涉案文物估价金额之巨令人侧目。值得注意的是,现今不少盗掘倒卖文物行为已走出省界、跨出国门,形成文物走私国际链条。当下国际合力重拳打击文物盗窃盗掘、倒卖走私势在必行。

  盗掘倒卖是当今国宝文物流失的最大杀手

  “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致富”,这是流行于河南、陕西、湖北、山西、山东、甘肃等文物大省的一句顺口溜。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非法盗墓和盗窃文物的行为异常猖獗。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10万余起,被毁古墓20余万座。其中清代以前的各朝古墓被盗挖者,占全部已知具有发掘价值古墓群的40%以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物走私现象屡禁不止且日日升温,与以前相比,盗掘行为更为隐蔽,盗墓工具更加先进,作案手段更为现代化、机械化,盗墓组织越发严密,从踩点、挖墓、望风、运输、贩卖、走私形成了无缝链接的作案模式。

  盗掘倒卖文物已形成国际化运作模式

  特别是随着当下国内文物市场、旧货市场的日趋活跃,走私文物渐呈集团化、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智能化趋势,走私方式日益多样化,文物流失海外的速度和数量令人心惊。

  随着通讯手段的不断发展、国际联系方式的日益丰富, 国内外文物贩子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互通有无,将文物走私出境。大量文物从地下挖出,经过文物贩子倒手,走私出境到达境外重量级交易商的手中,由非法渠道进入合法化的商业渠道,进而拍卖、转手,达到升值的目的。有专家称,“中国流失的文物,已经形成国际化一条龙经营。从盗掘到走私,直至出现在国外交易市场,常常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