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傅益瑶《端午颂》重磅面世

2015-09-23 17:22

  9月20日,见到刚刚从北京返宁的国画家傅益瑶女士。一如既往的靓丽柔美,却已经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一件大工程:历时一年,完成长达14米的大型国画长卷《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这是国内首次以长卷形式再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活态传承现状,15日在京举行专家论证会,获评“构思巧妙,布局合理,高潮迭起,是难得的艺术佳作。” 扬子晚报记者 冯秋红

  创作缘起

  “这是为祖国文化做贡献的机会”

  即便在已经完成画作后的现在,傅益瑶也仍然沉浸在激动中。“这是文化部立项的国家项目,是为祖国文化做贡献的机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把中国的风俗文化变成国画画面,还无人尝试过”。

  琢磨再琢磨后,她用两条脉络来贯穿长卷:一是文脉,一是图脉,“文脉是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不管到了什么时代,从未改变,端午节让人们内心的这种精神追求集中爆发出来”;“图脉是用传统笔墨手法来统御画面,在具体的处理上,既有场面宏大的叙事特征,又有细节的生动性,从而耐看耐读”。

  在接到这个课题后,傅益瑶油然想起了父亲傅抱石,“我爸对屈原有着非常深挚的感情,他对《楚辞》能够倒背如流,我们几个孩子的名字全部是从《楚辞》中来的。以前一到端午,父亲就会流连在《云中君》、《大司命》、《屈原》等画作前,有一种初恋一般的感情,这也是沉淀在灵魂里的诗歌”。

  创作过程

  两赴秭归、西塞考察民俗活动

  外表貌美如花,内心却是坚定执着。在接到创作任务后,傅益瑶即赴湖北秭归(屈原故里)考察、体验、写生。画面中间,有一组“窗式”表现的民俗民情,即来源于写生考察。仿佛让人透过窗户看到一户户民居里欢乐的生活场景,傅益瑶为我们打开了六扇窗:给孩子洗澡以求“百病皆除”;包粽子;挂艾草;点雄黄驱邪;系彩带过情人节;屈原诗会……这些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形式,让端午这个节日一下子变得可亲可近接地气。

  画面中的青山绿水是湖北的山川地貌,屈原祠来自实景,是屈原灵魂所在。第一段的祭祀也充满民风民趣,“虽然屈原的一生是个悲剧,但在民间却是用喜庆的形式来纪念他”。傅益瑶画下了祭祀的欢乐队伍:踩高跷、唢呐声声、鼓声震天、彩旗飘飘……而龙舟竞渡则体现了屈原赐予人们的力量,“丢粽子的时候人们会大喊:三闾大夫,魂兮归来。而龙舟,你们可以看到有三种,每一种都来自现实生活。”

  傅益瑶拿出了厚厚一摞的写生稿、水墨稿给记者看,这些草稿最后提炼出了画面中的山山水水和一千多个人物。

  妙在何处?

  “五个合一”拓展水墨画空间

  9月15日专家论证,有专家总结为五个合一: 古今合一——开篇是“云中君”相伴屈原,接下来是今人祭祀活动,从天上到人间; “非遗”与中国画合一——打通雅俗关系,具有独特的美术价值; 山水和人物合一; 现实与想象合一; 全景与特写的合一。

  这五个“合一”使得整幅长卷构思巧妙、新颖,是长卷的非长规的成功处理,更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录·传播·弘扬)的一种有价值的方式。为此,傅益瑶动用了中国画的一切表现形式:水墨、色彩、山水、人物、特写、全景(一切表现手段,点、线与水墨的协奏,水墨与彩色的融汇,全景与特写的交错),等等。人物场景的精细刻画并不妨碍整体的笔墨书写性;热闹的民俗色彩并不影响整体的水墨气韵。整幅作品大气、恢弘,既有骚体文的情彩恣肆,又有乐府诗的生活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画作长1395厘米,宽180厘米,面积达230平方尺。画面上总共有一千多个人物,尺幅之大创目前国画创作之最。 9月15日,该画捐赠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收藏。据悉,今年年底将在京举行盛大的展览。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