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24 09:44
用完美的心态 对待不完美的事物
时报记者 陆萍 文 胡峻玮 摄
一提到金缮,很多人脑海中会出现戴着眼镜、坐在摆满工具的桌前,仔细描绘裂纹的老师傅。
但是分布在全中国各地的金缮爱好者都知道,杭州有位80后长发美女,她做的金缮,美而有灵气。她的顾客,遍布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全国其他城市;她修缮的作品,有近千年历史的茶盏,也有为主人消灾的玉镯。你有可能猜不到,这些开满了繁花、充满趣味的金缮作品背后,是位俊俏、坚毅,且自学成才的姑娘。
自学的金缮之路
长发,白色上衣,灰色棉麻阔腿裤,符合概念中的手工艺人印象。但仔细瞧王姗后,内心依然会像许多网友的惊叹一样:俊俏得不像是个“实力派”。
但人生就是充满了各种惊奇。两年前的王姗,也不会想到自己一个偶然的决定如今竟能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的喜爱。王姗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综合材料专业,离开校园后,不愿意成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于是就找了一家画室,专教高考的美术生绘画。后来偶然看到一篇关于日本金缮手作的文章,对金缮萌生兴趣,查阅了金缮的一些资料后,2013年底,辞去教学的工作,一个人在转塘租了间房子开始正式学习金缮。
“自己查资料,然后找破碎的器皿实践。也会与中国美院的漆艺专业学生或者老师交流,他们对于漆艺和技术更专业。”王姗属于清瘦型,面容上却有80后难得见到的果断、坚毅,如果在学校,也应该是学霸型人物。
就在次年的春天,因为整天工作,与漆“待”在一起,一直以为自己对漆不过敏的王姗,竟意外地过敏了。
“整张脸都肿起来了,眼睛睁开都困难。”王姗苦笑当时的“窘状”。
“这么严重还在坚持?”
“我觉得喜欢并不是嘴上说说的。当你知道会出现哪些不好的方面之后,依然去坚持,才是真正地喜欢。”这倒像她分享金缮信息的微信公众平台“漆息”,与“栖息”同音,意为漆的气息,有种沉得下心来的安静。也无怪乎,她能凭自学,让“金缮”成为她如影随形的标签。
漆和金,都是主角
除了瓷器、陶器可以金缮之外,日常生活中,玉石、竹木,破碎之后,也都可以用金缮的方法修复。断裂的玉镯、开裂的竹制茶盏、壶嘴缺口的茶壶,都在金缮范围内。
“物品只要不是破碎得十分严重,金缮都可以修复。”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缺损情况都适合金缮,比如缺了很大一块碎片的瓷瓶。在王姗看来,金缮最关键的是“考虑物件本身的整体性,寻找最契合它们气质的表现方式”。
就王姗个人而言,她更钟情于朴素的宋盏、建盏。仔细研究她的案头,就会发现她的大部分作品,无论已完成还是正在修缮过程中的,多是此类。偶尔一两件红绿的清代杯盏列在其中,倒显得特别扎眼。
那些缺个角或者碎成片的宋时建盏,经她手之后,丝毫不会影响到它们本身的素净之美。
“每件物品都是一个整体,修补的时候,我会从它的整体考虑,打磨成什么样子。”在王姗的作品中,你很难找到大片是金粉或金箔的金缮作品,漆和金,同时是她的主角。
比如土坯色的粗瓷茶盏,本身便有凹凸不平之感,就像一介谦和布衣“君子”,金缮后的它依然古朴谦和,曲折的金色纹路之下,故意露出黢黑的漆,让那缕金灿灿也不至于太突兀。
或者有着光滑黑釉的建盏,那两道流畅的“金线”,中间露出黑漆,反而为它增添了一抹“妖冶”的美,器物本身传达的克制气质倒十分契合。
爬上茶盏的“小螃蟹”
在2013年之前,全国范围内做金缮的人屈指可数,即使现在“玩”金缮的人越来越多,你却依然能从一众金缮作品中识别出王姗的作品。最明显的特征大约是那些活灵活现的小植物与小生物了。
让王姗被很多金缮友人熟知、也是她本人喜欢的一件作品,是那只“小螃蟹”。王姗在这件宋盏的缺口处,用金粉绘上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螃蟹。
其实当时这件作品已经完全修缮好,王姗都准备交付给主人了。“后来某个瞬间,看到所有作品都只是修与补,为什么不能更有特色、更有趣呢?”盯着那件作品看了很久,最后王姗拿起画笔,细细勾勒出一只小螃蟹,完成后凝视它,发现这才是她想要的金缮作品。
后来,你便常常能从“漆息”的微信号中,看到她越来越多的金缮中,有繁衍延伸的枝叶,有不经意引来一阵风的芦苇,有一枝从碗外翻向碗内的花朵……有些是表面凹凸不平的浮雕,有些则是光滑如莳绘的手绘,配上金的材质,无一不是精美得令人爱不释手。
“一件作品,因为缺口或者裂纹而看似不完美,金缮反而会让这种缺陷成为它的亮点。而且‘金’这种材质会让人更珍视这个缺点。”王姗解释道,“金缮的本意就是用一种完美的心态来对待不完美的事物。”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