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冯骥才:古民居保护要有生活气息

  7月中旬,“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调研古民居,谈起古民居保护面临的困境和新思考,他强调,“古民居必须是活化的,不能让它空着”。

  冯骥才觉得,在中国的传统村落里,有我们的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有我们的终极价值观,有我们民族的DNA和特有的审美,有我们丰富的、多地域的、多样的文化创造,这些东西必须保留,必须传承,不能失去,所以我们必须保护。

  冯骥才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痛恨“旧城改造”这个词,前些年他公布了一个调研数据,“2000年,中国共有371万个自然村,2010年剩下263万个。大约每年9万个消失,平均每天消减80到100个村落。”

  冯骥才说:“就是我们坐着说话的功夫,一个个自然村就倒下了。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但中华民族最大的问题是村落没有村落史,村志最多是一个乡,到了村就是一个名字了。”

  冯骥才注意到中国很多非遗散落在村落里,特别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就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他们的村落若没有了,文化就没了,民族就消失了,这是国家重大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

  在冯骥才看来,中国的传统村落保护还存在两大问题:“比如有的村落里,某一个村很好,周围的村会跟它也有关系,尤其是南方有些村落从中原迁移过去,分散在二三十个村落,相互之间有联系。我们只保护建筑优秀、形态完整的那个村落,但如果周围的根脉都断了,也不完整。这种孤立保护是不行的,应该有一个古村落的生态保护区。”

  另一个让人忧虑的问题是,“一个村落的基本形态没有了,但还有几幢经典的民居,还有一个好戏台、祠堂、庙宇、古桥、历经沧桑的井口,怎么保护?”冯骥才多次强调,“历史建筑只有原址保护,才最有价值。”但是,如果单个民居、祠堂等无法在原地保存,就不能让它们“坐以待毙”,采用露天博物馆方式集中保护,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冯骥才说,“最近里尔的市长讲了一句话,历史遗产的保护必须活化,不能让它死了搁在那儿。传统村落里若没有人了,也就死了,而古民居保护也要有生活气息。”

  冯骥才认为保护古村落既要因地制宜,又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可持续发展。总之,要赋予古民居精神内涵,让其一下子活起来。

作者:冯骥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