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程振良:藏砚适己为制砚

2015-09-24 11:59

程振良  生于肇庆端砚世家,程氏第十四代制砚传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本版图片 高剑平

“喜上眉梢”老坑端砚

老坑平板对砚(其中之一)

麻子坑“千金猴王”双面砚

浅浮雕老坑平板砚

民国二十六年墨盒 一边盛墨 一边磨墨

古代圆形端砚

40多岁的程振良制砚已有20多个年头了,对他来说,制砚与藏砚是密不可分的。

他的砚行位于肇庆市端州一路与东禺路交叉口处,两间房子一路排开颇有气势。几张大案台上陈设着形态各异的砚石,有已雕琢成形的砚台,有仍是素工、平板的砚石。里屋为一间展厅,射灯眏衬下是数年来程振良所刻的端砚良品。这里更像一处据点,迎来送往接待过不少外地访砚客。

程振良出生于肇庆端砚世家,家族制砚早于明朝,传承脉络清晰,目前已传15代制砚人。作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程振良,是家族第14代制砚传人。其叔父程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亦是其恩师。凭借家族源远流长的制砚史和他自身的雄厚实力,程振良的言辞间除了有当地人特有的淳朴,还有本地人少有的自信。

从小受祖辈的影响,程振良对端砚有特殊的爱好,13岁便跟随父亲及祖父学习制砚,十六七岁进入肇庆市郊区端砚厂学习制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集体砚厂出厂的仿古端砚都是出口日本创汇,他们仿制古砚的技术到了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时下当初出口日本的仿古砚许多又被当成古砚回流国内。

“每位制砚人,刚开始都会仿古砚的款式,研究古人是怎么制砚的。”这几乎成为程振良收藏古砚的开始,“我们研究不同时期的古砚,都会看他们怎么去做这个砚,功能如何,以使用为主还是以观赏为主。比如,唐代的砚为什么会做得那么高,跟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非常有关系,他们多是席地而坐;分析官方用砚和民间用砚之间的区别,也是辨别古砚的一种方法。官阶很大可能不需要写很多字,官当得小可能基本每天都要磨墨写字,砚堂也会凹很多,砚的大小、纹饰都会有区别。”砚台发展至清末民初,由于受到西方影响,砚台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墨汁,也产生一种墨盒。墨盒可以倒入墨汁,直接使用。有一种墨盒一边是砚台,一边可以装墨水,这边磨好墨倒到另一边,盖上盒子,很长时间都不会干。

程振良收藏的古砚品种不算多,门类也并不齐全,甚至谈不上有多少珍贵,都是从民间一些古玩商手里转让过来,因而基本都是民用的,但多为端砚。程振良强调说,收藏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他从来不是出于经济价值考虑去选择藏品,而是出于文化和传承的考虑。他手头的古砚年代最久远的要数一方宋代的圆砚,“我第一眼就看中那方宋代的圆砚。元代的砚台出得很少,都是圆形。”较为特别的要数一个民国二十六年间的墨盒,打开墨盒盖,一边是一块老坑带眼的砚石,可以磨墨;一边是一个盒子,可以携带墨汁,“它是砚台向墨水转换期的一个产物”。最为珍贵的当属一方祖传的晚清麻子坑“猴王”双面砚。这方砚台形制大约二十五厘米长,二十厘米宽,其中一面中间为砚堂,砚堂四周雕满了在林中上蹿下跳的猴子,其中最上面两只猴子并排而坐,最为突出且刻画得惟妙惟肖,然最为精彩的还是砚堂中间砚石自带的石品花纹,掬水在砚堂中间轻轻拂过,砚堂中间即刻显现出一片鱼脑冻,形似一只美猴王。“这块砚石形成的天然花纹很像一只猴子,可见那时砚工不再为制砚而制砚,已经可以开始按照石品花纹因材施艺,根据石头的形态来设计砚台的形状……”;翻过来另一面是“旭日初升”,砚堂四周刻的是松鹤、祥云和太阳,也是因材施艺,利用石眼这种石品作为太阳,营造出旭日初升的场景。这是一方匠心独具的双面砚,而且石材和工艺都很上乘。

说罢古砚,程振良用粤地方言拖长了声音一阵“发号施令”,几位员工一阵忙碌手中便托着用布包好的一个个大部头鱼贯而入,直觉重量级的物品将要呈现。而此时的程振良也一扫此前全身上下透着的淳朴气质,世家子弟的派头在他身上隐隐可见。

新端上来的这几方砚台体积普遍很大,几乎都是不饰雕琢的素工平板砚。在懂行的藏家看来,真正好的砚石是舍不得在其上动刀的,仅仅开个砚堂,保留最天然原始的趣味。这几方砚台好在哪里?据一旁端砚收藏家们议论,首先它们都是出自端砚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三大坑口,而且体积大而完整。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其上集众多昔日难得一见的名贵石品于一炉,细细例数有天青、鱼脑冻、洞山火捺、青花、蕉叶白、石眼……

端砚坑口繁多,砚界最为推崇的是老坑、麻子、坑仔三大名坑。除了坑口,端砚还讲求石品,比如天青、鱼脑冻、青花、蕉叶白、石眼、火捺等。真正名贵的石品很难得,一方端砚,有否石品,价值相距往往以十倍计。

若以砚石的名贵论,程振良收藏的古砚远不及他所珍藏的这几方新砚来得名贵。说到底古砚只是他顺带着收集赏玩,经家族几代人的积累,他真正是当地囤了最多名贵砚石的大户,在三大名坑早已封坑、砚材资源面临枯竭的当下,他手中的砚石尤其显得珍贵。■

  
Q&A收藏十问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为了传承古代技艺。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我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一方“猴王砚”。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就是那方“猴王砚”。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最重要的是收藏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祖传、古玩市场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几十方。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收藏家称不上,可算制砚家吧。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愉悦自己。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比较少。

Q: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我打算把我自己的藏品全部放到端砚艺术馆。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