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追寻隐士洪思的遗迹

2015-09-29 09:24







黄道周(1585-1646)是明末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儒学大师、书法大家,抗清失败,被俘殉国。黄道周的“高足弟子”洪思忍辱负重,奔走于道周旧友庐舍收辑遗书,隐居苦竹(又称竹川、归德,今华安县高安一带),倾力整理,经50年完成。

如今,在高安镇三洋村遗存有佐证洪思活动的“布山功德碑”“言皇石”“星宿图”“九孔星象图”等古石刻;在高安村追源堂(博济祠)厅堂亦有洪思亲笔题的柱联,在山上还有一间洪思居住过的破旧土坯瓦房,当地人称“洪厝”。

名师名家交集

据龙海市洪氏2001年修的《洪氏宗谱连家谱》记载,洪思的父亲洪京榜,字一郎、尊光,娶妻戴氏生四子:思、志、汉、法。京榜于明经辟招征黄文明伯军前赞书中书人。

洪思字阿士,号石秋,为福建龙溪(今龙海市颜厝镇上洋村)人。洪思为上洋洪氏第28世,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八月。他娶妻木场戴氏,生子,民,生女配东门王氏。

《漳州府志》卷之三十一记载:洪思字阿士龙溪人童年随其父及黄道周之门,爱其容止谨伤,稍长道周殁,日以诗歌自放不入城市,时买舟过江东登业抚石翁石而去,末年悯其师文字散帙乃出收文于江上,所至士夫多重之,舆倡和其诗,激楚多羽声,又喜作章草,遇其得意,往往峭绝,晚遁入山中卒。

另据记载,明中晚期,黄道周与龙溪林轩(龙溪洞口村人,东阁大学士)、陈天定(龙溪蓝田村人,吏部主事,曾因黄道周反对杨嗣昌为兵部尚书之事,受株连入狱,后升至太常寺少卿。明亡后,陈天定隐居今华安县新圩镇华山村)、周起元、何楷、涂仲吉、魏呈润、张天维等同朝进士、同朝为官,且又是同邑人,关系比较密切。这可从林轩到东山所题的诗句,以及在灵通山黄道周与徐霞客、林轩、陈天定、张燮、陈杨美友人同游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和辞章中,窥见他们之间的友谊。

其中,林轩、陈天定、黄道周三人志同道合,忠贞不渝,相互间关系密切友好。再有,林轩、陈天定与黄道周夫人蔡玉卿同属乡里,他们两人居住地与蔡坂村相距仅三四里之遥。因而,多多少少对江东桥、万松关及云洞岩周边情况有所了解。特别是黄道周在这里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他的弟子多达400多人,如郑昆贞、杨祺、杨乔岳、杨太玄、张瑞钟、洪京榜、戴眉仲、侯晋水、唐开先、洪思、庄起俦等。其中“里人从黄道周学者甚多,唯杨天宰、杨祺、洪思、蔡春溶等称高足弟子”。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黄道周殉国江宁(南京)。洪思逃于敬身山(俗名苦竹山,在今华安县高安镇),与妻戴和、子民贞同住荒山,不入城镇。日常家无斗米,一遇荒年,连日断炊。洪思不以生活困苦为虑,日以诗歌自娱。

该山山下有邱氏祠堂(在高安村里),亦称追源堂、博济祠、坑内祠。该祠形如“蟾蜍扑蚊”,盛夏人到祠里不但身感凉爽,而且不见蚊虫。洪思承先师之志,在那里立黄道周遗像,开馆授徒,讲博济之学。

宣扬博济思想

洪思始入竹川时,与妻戴氏同凿敬身屏。数百年过去,如今,在高安村山上还有一间洪思居住过的破旧土坯瓦房,当地人称“洪厝”。这间老屋宽9.2米、深5.1米,屋的四周长满竹子,不禁令人想起洪思当年“晚爱苦竹山山水水”。

三洋村浮山寨脚有遗存“星宿图”“九孔星象图”“言皇石”古石刻。“星宿图”古石刻位于三洋村红坂临溪的石头上,11个小圆凹穴不规则地散落在0.6平方米的石面上,并有宽0.02米的线段相连,布局似天上星宿,与阴山的星宿岩画无异。

“九孔星象图”古石刻位于寨脚邹氏祖厝边,石块长1.9米,宽1.4米,在石块的顶部集中凿有7个大小不一的小圆穴,在“七星图”下方又凿有2个小圆穴,该图为洪思教授学生所勒刻的星象图,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天文常识。

“言皇石”古迹位于三洋村红坂临溪的石头上,洪思常与民众在星象图上谈明旧事,后人为记此事在此巨石上刻“言皇石”三字。

邱氏祠堂前至今存有洪思手书刻在石柱上的联语,联云:“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诗礼思深宜其后世多佳士。”1782年,高安四甲234人捐资重修。2004年,华安县把邱氏祠堂追源堂(博济祠)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秋子书法精妙,陈铁山《记诸客赠遗》云:“阿士更以竹川词十二首为赠其字,更用楷法,笔画精严飘然有孤独松鹤之姿,和尚无云,汶石皆自以为弗及也。”

据高安当地人传说,清年间,朝廷听说黄道周的高徒还在苦竹万山中,旨诏思进朝,思已出山收文,传旨无奈将旨放在此地山边,后众就地建圣宫,立圣旨牌。时不论何官路过得解马下轿进宫朝拜。圣宫旧址在今三洋村浮山庙下,时过境迁,如今已无处可觅。

黄道周生前忠君爱国、恤民惠众,弟子洪思著作讲学,深受归德百姓盛赞。1701年,归德四甲平埔丹霞茶坂田中央乡众同立石《布山功德碑》,此花岗岩石碑高约170厘米,宽约86厘米,题额为篆体刻石,正文中楷,字笔苍劲古朴,至今已超过300年。此碑现在三洋村边,经风受雨,字迹已模糊,前些年县博物馆前往拓片。碑中记载黄道周生前的感人事迹,对洪思力辑黄道周遗文,广播道周求仁之学溢美褒扬。

后人思念追崇

《华安县志》历代诗文选辑中收录清代进士郑亦邹《洪石秋子传》。郑亦邹字居仲,福建海澄人,1693年中福建举人,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即于京任内阁中书,因无意于仕途,经闽巡抚张清恪聘郑返乡漳州东南白云山书院任学正,授徒著述。

洪思与相国杨联芳之子杨履圜相友善,每次聚首念旧,常同舟过江东,登邺山,凭吊诸翁石,两人相持痛哭。不久,履圜被门客宋琳出卖,不屈而死,洪思独游无伴,更为伤感。到时局较为平静时,洪思偶尔也到邺山讲学,每与诸生谈论国运兴衰,嘘唏不已,显现忧国忧民之意念。一日,洪思对知友郑亦邹说,看来复明之梦,终于无成了。

洪思曾作诗《诸翁石》:邺山荒绝罕能游,潜赴黄柑白果秋。石壁可招初出月,芦花专访不群鸥。必无市上知梅福,岂有乡人识马周。帆小使风常近岸,数峰迎我钓船头。他亦作《邺山》:讲堂孤冷似渔家,月满矛门闭水崖。礼乐既衰人不见,一声清磬在芦花。邺山,又称邺侯山,或称焦桐山。《龙溪县志》载,“古蓬莱渡也”。另据陈天定《北溪纪胜》述:“自柳营江入江,山高水狭,三五里岩壑绝人居,古名蓬莱峡。”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八月,洪思以小恙死于收文的旅次。他的门生将其遗体葬于紫云之山麓,祠于其先师文明庙的左庑。风水先生廖一臣为洪思营建墓,不受分文,漳人士作诗以美之。

洪思墓在九湖镇院后村石狮岩,石狮岩是漳州内七首岩之一,洪思墓1992年被龙海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8月立文物保护单位碑在墓边。

颜厝镇下陈村76岁老人洪和成说,洪思墓是上洋村和下陈村洪氏宗亲共有的,每年农历九月十五左右,宗亲都会到那里祭拜,我也去过好多次。那个墓现在从院后村加油站往前走两三公里泥土小路就可以到。

毕生收文著作

郑亦邹《洪石秋子传》中写到,因叙其平生出处大致,裒其遗文在者《敬身录》八卷、《孔子谱》二卷、《朱子谱》二卷、《黄子》二卷、《求仁篇》四卷、《文删》十卷、《诗删》八卷、《月史》《岁史》各四卷,《山居帖》一卷。曰《孝经行》、曰《论语学》、曰《诗家》、曰《礼家》、曰《孟子性》、曰《春秋志》为《洪图六经》,凡八百二十一图;而《礼家》《春秋志》《易史》《天史》颇未脱稿。

2013年6月,河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许卉,其哲学博士论文“黄道周哲学思想研究”共有150多页,里面数十处、几十页提及洪思。

可见,了解洪思对于黄道周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来的黄漳浦集,绝大部分是根据洪思收集的材料编写的。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