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27 10:43
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的主题为“互联互通时代的艺术:现状与未来”,论坛集聚全球舞台艺术高端资源,突破艺术门类界限,创意独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论坛内容每周有亮点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围绕“互联互通时代的艺术:现状与未来”为主题。贯穿整个艺术节期间一个月的时间,每周设立不同研讨话题,每周皆有亮点。
主旨论坛聚焦互联互通大背景下艺术的现状与未来;系列论坛侧重分享艺术创新与科技进步相融相生的经典案例,首次提出加强建立“一带一路”沿线艺术节的交流与合作,以当下青少年艺术教育为重点探索实践与追索思考,探讨戏剧艺术的变革与出路,共同思考互联网潮流下演艺产业的走势与方向;中英论坛集中讨论两国交流实际案例分析与小组深度探讨结合; 培训班则是艺术节从业人员获取业界最新信息、提升运营水平的大课堂。
新媒体推送研讨话题
根据论坛主题和参与对象,现场采取互动形式来增强论坛的可听性和观众的参与度。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发言嘉宾背景与研讨话题事先及会上推送给参会听众,以鼓励更多现场讨论。主旨论坛邀请数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及艺术管理者进行演讲,如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艺术总监奈杰尔·雷登发表《文化的连贯性》演讲,舞蹈家、编舞家、艺术家和导演沈伟发表《身体语言的中国元素与国际表达》演讲、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总监罗曼·贝勒发表 《互联网——弹奏传统的现代乐器》演讲等。
“艺术创新和科技融合”论坛邀请了在科技艺术领域成就卓越的几位艺术家和艺术管理者。如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艺术总监弗里德·斯托克发表 《艺术家是催化剂——艺术和社会不断变化的角色模型》的演讲,美国“脉冲进化”数字特效公司执行主席约翰·泰克斯托发表《脉冲演进:虚拟迈克尔·杰克逊的制作和数字人类的无限未来》,广艺基金会执行长杨忠衡为我们带来台湾科技表演艺术的摸索过程《科技与艺术相会在原点》。
“一带一路”沿线艺术节携手
作为今年艺术节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谋发展,共商合作——‘一带一路’艺术节圆桌论坛18日下午举行。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捷克布拉格艺术节、以色列艺术节、印度新德里国际艺术节等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2家艺术节负责人参加论坛。
“一带一路”论坛重点关注沿线艺术节共同发展,以节目交换、艺术家对话、青年观众培养与发展等面临的共同主题为切入口,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等大艺术范围,从人文角度洞见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SWOT分析中英合作案例
作为2015年中英文化交流年活动的一部分,本次论坛是继2009年首届中英论坛之后中英两国艺术组织再次汇聚一堂,在两国展示一系列高水平的文化和创意活动,共同探索中英演艺产业的新机遇与新发展。论坛以对两国文化交流现状尊重事实的态度为基础,深切注视实际发生的合作案例。在历时一年的筹备过程中,以专业的SWOT研究方法对待八个具体案例,涉及表演艺术的联合制作、歌剧,舞蹈和戏剧的培训与教育等。促进中英两国进而在国际程度上表演艺术合作达到新的高度。
论坛汇集了来中国和英国演艺行业、教育和政府机构代表。包括英国皇家歌剧院、话剧院、南岸艺术中心、巴比肯艺术中心等英方代表与相对应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国家话剧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等共同参与讨论。
多元主体聚焦多种艺术形式
论坛集聚全球舞台艺术高端资源,与上海戏剧学院、ART021等多元主体合作举办“戏剧的转折”、“ARTNET中国艺术品全球拍卖统计年报2014之当代艺术篇(中国大陆首次发布)”等论坛,突破艺术门类界限,创意独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本届论坛首次引入论坛与工作坊结合的形式,在论坛之后举办若干场相关工作坊。如“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论坛后,举办“少儿音乐启蒙教育”艺术教育工作坊,由世界级儿童艺术教育专家现场分享各类艺术教育实践的先进方法、技能与经验,邀请上海广大幼儿园、小学与中学艺术教师、各类社会化儿童早教机构从业者、艺术院校学生参加并互动。
主旨论坛:
互联互通时代的艺术:现状与未来
艺术在互联巨网中发挥持久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和高科技不仅改变了全球各国的生产方式和工业模式,也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与交流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智慧服务的技术基础上,通过整合创意、硬件、软件和资本等要素,分散的文化资源正在进行跨时空的有机组合,并逐步形成具有巨大包容力的文化生态体系。
在这个相互交融的文化体系中,艺术的现状如何?又将走向何方?是互联网+,还是艺术+?
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艺术总监奈杰尔·雷登认为,新媒体改变现场艺术表演形式,启发艺术家创造全新的艺术品类,并把它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知识很美妙,但想象力仍比知识更加重要。”过去人们必须坐到一个共同的空间才能欣赏艺术,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可以参与同一个文化的盛事,传统的音乐、艺术和舞蹈已经突破地域的限制,网络传播改变了现场艺术表演的形式。
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透露,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很多节目放到互联网上进行转播,“把舞台表演精髓通过互联网传播,争取更多青年人来参与我们的艺术节,让他们享受艺术的魅力。”这个变化得到雷登认同。雷登表示,林肯中心建立直播项目,将节目放到互联网上,未来可能还会出电影版。在林肯中心计划中,舞台精品有望形成传播产业链,由舞台到互联网,而后变为电影、广播节目等多重形式。
奈杰尔·雷登同时也表示,互联网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比起这种传播渠道,如何用艺术语言吸引观众更为重要。“我们做《牡丹亭》的时候,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也引起了纽约观众极大兴趣。昆曲对我们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他认为,只要是历经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曲目,无论是《牡丹亭》或是《西厢记》,都能引起世界人民的共鸣。
作为知名融合东西方艺术的舞蹈家、编舞家及装置艺术家,沈伟对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革新持谨慎态度,他认为“科技并不是一种技术价值,而是沟通价值,而艺术讲究的是质感,通过科技承载艺术缺乏了现场的质感。”
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总监罗曼·贝勒提醒,艺术家不要被互联网的热闹干扰创作初衷,在他看来,互联网犹如战场,艺术团队要竞争,才能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于是不少人舍本逐末,忘记了互联网推广只是工具,而非创作的终极目标。当代传奇剧场艺术总监吴兴国认为,即便有了互联网,舞台艺术本身吸引力并未削弱,“观众在台底下直接看到演员的演出,演员把自己的心灵与文化底蕴、灵魂做一些更生动的呈现给现场的观众看到,那才是我们真正要表达的。”
系列论坛:
中英表演艺术产业与教育论坛——创建更强的协同效应
提升演艺产业国际影响力
2015年中英论坛是继2009年首届中英论坛之后中英两国艺术组织再次汇聚一堂,共同探索中英演艺产业的新机遇与新发展,论坛将在中英两国现有演艺合作基础上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进一步推进产业和教育领域的合作,探寻培养新观众的方式,挑战并拓展与会代表对表演艺术国际合作的思考,进一步提升演艺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论坛汇集了来自中国和英国演艺行业、教育和政府机构代表。本次论坛引入全新办会模式,旨在通过专业合作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结合大组汇报、核心小组内部总结会等集体学习型方式,推动中英两国演艺界进一步提高产业和教育合作,积极打造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同时为中英两国开发新的观众提供机会。
论坛上,制作人郭琰介绍了苏格兰国家剧院、英国声动剧团,与天津儿童艺术剧团联合制作的原创戏剧作品《龙》,引发的文化冲突。郭琰直言,“英国团队和中国团队合作,目标非常纯洁,就是要做一个好的项目。可能中国院团会面临很多对内对外的目标,比如说要培养人才、提升技术、梳理规则,同时有荣誉的目标,市场的目标,甚至可能会有人事平衡的目标,没有英国团队来得单纯,就会出现很多沟通障碍,会有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甚至会打仗。”所幸在克服重重波折之后,改编《龙》得到了中外观众一致认同,“联合创作,通过龙这个文化符号让外方更深入了解我们的哲学、文化。”
上海大剧院与英国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联合主办“歌剧院青春派”,集合十一部歌剧片段,旨在给中国观众带来轻松易懂的浸没式观剧体验。英国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院长巴里·艾夫对上海大剧院在没有看过演出就愿意引进该项目的远见表示钦佩,“中国观众比我们想得更加年轻,至少20%不超过12岁的,他们非常认真,表现得也非常好。整个演出过程中,我们与孩子说,你只要坐着听就好了,一定会喜欢这个节目。”
近年来,上海与英国文化合作项目屡创佳绩。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前艺术总监为上海芭蕾舞团编排《天鹅湖》,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创造中国芭蕾舞演出票房记录。2005年、2012年音乐剧《剧院魅影》两次来沪,直接收入达1.4亿元人民币。上海文化广场与英国娱乐公司联合制作“极致百脑汇”三年演出总场次达到49场,英国芭蕾舞剧男版《天鹅湖》在沪连演13场,打破外国芭蕾舞剧在中国票房纪录。不过伦敦巴比肯中心CEO、艺术总监尼古拉斯·基恩直言,“合作,不是非常简单的,文化差异不可忽视。我们相互尊重彼此文化上面的差异,也要求同存异。”
上海音乐厅与英国南岸艺术中心联手打造迷你音乐节,为乐迷带来视听盛宴。上海音乐厅副总经理方靓坦言,所有磨合都如同先结婚,后恋爱。南岸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茱迪·凯利表示,“在所有合作国家中,中国团队签长期合同的意向最积极、最正面。但是签合同前,双方应该清楚了解对方需要什么,而不仅看能够提供什么。”
英国人早上九点开始工作时,已经是中国下午五点下班时分,小到翻译,大到谈判时间,都可能影响合作结局。“可以沟通的时间窗口很短,两国同事都要在正常工作时间外加班或者规划工作日时差,那么多人没日没夜工作,如何进行有效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很重要。沉默也是有声的,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合作方对沉默的猜想和推测,会造成对时间的浪费。早点利用项目计划把双方的期望定下来,定期审查,可以减缓压力。”在论坛独立顾问蒋吉妮看来,所有成功合作都是环环相扣的,“没有最高质量的艺术,不可能支持长期的发展。没有资金,就很难进行高质量的项目。没有好的艺术专业人士,我们没有办法创造好的艺术作品。”
系列论坛:
共谋发展,共商合作——“一带一路”艺术节圆桌论坛
让“一带一路”艺术节交流成常态
古“丝绸之路”始于约两千年前,是历史上连接亚非欧大陆的重要通道,是商品乃至文化的沟通交流之路。由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概念,是现代世界互联互通背景下新丝路的畅想,文化作为重要的交流载体,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的理想媒介,更是必然选择。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22个艺术节专业人士出席论坛,大家对跨越国界与传统,打通文化疆域“新丝路”表现出浓厚兴趣。
论坛提出,成立“一带一路”艺术节合作发展网络,该网络是推动艺术节间紧密交流的国际合作与工作机制,它的宗旨是“多样、合作、促进、示范”。它鼓励“一带一路”的沿线和相关地区发展丰富多样的艺术节,推动各个艺术节在创作、演出、推广和人才等方面的常年合作,积极促进各个艺术节在内容、形态和运作机制方面的不断创新,对“一带一路”沿线和全球的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和平发展共赢的良好示范作用,让更多的艺术节在国际上彰显魅力。
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表示,艺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没有国界。“一带一路”艺术节网络,有利于各个艺术节交流演出资源,针对优秀的艺术创意,还可以进行联合“委约”,将好作品推向更多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多的人群。他提议,在“一带一路”艺术节网络中形成类似文化周的集中行程,设置节目交易会,加强艺术家之间交流。他还为艺术节网络畅想了工作时间表示,用三年时间将办事机构落地,用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进一步扩大网络参与艺术节的数量,发挥其平台和渠道的作用。
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总监罗曼·贝勒将未来丝绸之路视为艺术新的创意灵感,“早在1958年,就已经有中国艺术家来捷克演出。我们和犹太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很多土耳其民间音乐在我们的音乐节也很受欢迎。‘一带一路’中,我们这些国家应该加强文化交流,这是一个长期项目,它能够成为很多人艺术灵感的源泉。因此我们很欢迎。”在印度新德里国际艺术节总监派斯德·普拉拉德看来,中国和印度都拥有古老文化,因此能展开广泛合作,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其中就包括对丝绸之路等文化遗产的了解,“各国加入到‘一带一路’网络中,通过艺术让我们每个人变成更好的个人、更好的国家。”以色列艺术节董事会成员巴里·萨瓦尔斯认为,青年人在‘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合作中作用尤其重要,他建议未来两到三年当中,鼓励更多青年人参与艺术节活动,因为他们才是未来。他还表示将推动更多本国年轻艺术团队来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并且要用传统乐器演出。
论坛上,赛怒拜尔·吐尔逊独奏、牧羊人乐队、上海民族乐团及蒙语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演出亮相,向各国艺术节负责人进行推介。
八个中英经典合作案例:
英国国家话剧院与中国国家话剧院中文版《战马》
苏格兰国家剧院与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合作《龙》
英国皇家歌剧院与中国国家大剧院联合合作项目
伦敦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与上海大剧院合作项目
伦敦南岸中心与上海音乐厅合作项目
英国沙德勒之井舞蹈剧场委约中国陶身体剧场合作
苏格兰歌剧院与孔子学院合作项目
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中英长期合作项目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