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27 10:57
导读:控制来自于英文词的翻译控制论,将这一词语最终转化为控制,是因为这更加直接的表述了 aaajiao(徐文恺)在 作品中所隐含的政治,这一隐含政治的主体就在于控制和被控制之间的关系。这一词义贴切的表明了控制和被控 制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只有这样的互动关系,才能让控制本身脱离其带有某种压迫性的普世意义,达成其在不断 的反馈和修正中所能绽放的生命的光辉。
aaajiao(徐文恺) 写在展览之前 认识 aaajiao(徐文恺)是在 2007 年的鹿特丹,那个时候 stephen kovats(现德国转译媒体艺术节主席)邀 请 aaajiao 来做一个关于 great firewall(伟大的防火墙)的演讲和问答,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 其在“绿霸”之前,是针对某些信息屏蔽系统从技术层面理解的问题。在这之前我和 aaajiao 相交于网络,他 是“要钱不要命”(we-need-money-not-art.com)的负责人,当时 aaajiao 还没有从学校毕业,就在鹿特丹 见面了。2007 年我策划的展览“可持续幻想”邀请 aaajiao 和杨韬的一个项目“jelly”参加,为开幕的互动项 目,也作为展出的对应作品存在。再之后 aaajiao 搬到了上海,2008 年我们合作了“零等于一万”(010000. org)这个作品,应张兰生先生邀请参加“打亮我”(beam me up) 展览,并先后在瑞士的几个城市参与群展 巡回。2009 年我邀请 aaajiao 写一篇关于博客历史的文章,文本后收录于场刊《新媒体考古》(new media archaeology) 文献之中。 时间如白云过际转眼已近 4 年,我和 aaajiao 相约此展览,希望呈现这 4 年来 aaajiao 在新媒体艺术和观念艺术 方面的进程,并且邀约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曾与 aaajiao 工作的老师、朋友, 共同协助撰写对 aaajiao 工作之批评。 控制来自于英文词的翻译控制论,将这一词语最终转化为控制,是因为这更加直接的表述了 aaajiao(徐文恺)在 作品中所隐含的政治,这一隐含政治的主体就在于控制和被控制之间的关系。这一词义贴切的表明了控制和被控 制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只有这样的互动关系,才能让控制本身脱离其带有某种压迫性的普世意义,达成其在不断 的反馈和修正中所能绽放的生命的光辉。(此处生命特指智能生命特有的对外在变化的反应系统,如人所具备的 五感等)而控制论之于 aaajiao 的创作,是有着一定的发展过程和时间,互动也可以被归纳为控制论的范畴。另外控制论和 控制并非同一概念,因为这一词义上的混淆,经常很多人认为互动来自于人对机器或是电脑的控制从而达成机器 或是电脑在特殊指令下的动作,这确实是之前电脑产生之后满足于工具需要的特征。但是也有来自电脑失控和机 器失控的恐惧所构建的另外一种特征,这类特征广为传播,藉由科幻小说、电影等手段,来完善人类对这一负面 的想象和杜撰,如《2001 年:遨游太空》中宇航员被电脑杀死的场景,往往让我们对这一冷酷的来自机器和电脑 的认知被强化。这一被推导出的结局往往来自与对控制和失控的恐惧,显然控制论在这里所要做的并非是完全的 控制,而是通过不断调整被控的需要达到一个反应的交互过程,所以控制本身的动态需要和多样性才能被涉及。 《有限的无限风景》是《物》系列的延续,这件作品由aaajiao和刘晓光共同完成 控制论在 aaajiao 作品度量衡系列中,将那些不可见的知识、数据转化为可见的日常的认知过程,此类作品同样可 被看做是来自观念艺术的范畴,而不仅仅是控制论范畴,因为其视觉化的形态还是来自当代艺术领域的,从观念 到现场其作品可谓“见微知著”。 从录像艺术到新媒体 录像艺术自白南准开始,白南准早期创作即兴音乐,受到 arnold schoenberg(勋伯格)的影响很大,有些反其 道之意味的行动主义的现场作风,曾经与 johncage(约翰 · 凯奇)同台演出,60 年代之后转为录像艺术的创作, 但是依旧伴随着音乐的现场,如 tv-bra(电视胸罩)1。这一基于艺术从声音方面发展到实验艺术,并介入影像(录 像和电视)的方式最终将录像艺术引入一个跨学科和复杂的状态。而录像艺术在中国开始自 1988 年,张培力 的“30x30”中记录着一个不断被打碎和粘连的过程,这一情况和 70 年代奥地利的录像艺术的争论有着关联, 针对录像艺术是对行为艺术的记录还是录像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的问题? 录像艺术从一开始就不能摆脱来自其他学科的介入,不过在艺术史的叙述中,这一媒介介入的艺术形式逐渐 的被固定为一种观念,并被研究和学习,到今天录像艺术已经有接近 50 年的历史了。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可以 被看做是对录像艺术的一种补充,将基于录像、电视 2 这一媒介的艺术形态,同时 70 年代白南准作品中出现 的对磁性的探索,在新媒体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被推进到使用磁液等材料,并通过光电、磁力控制,将其转为 形式化的视觉装置,如奥地利艺术家 herwig weiser 作品中“死在迪斯科之前”(death before disco)3 中可 以被看到。这之间还有艺术家通过化学药物的方式改变胶片的效果,或是将基于电视、录 像带这一模拟(analog) 信号的方式,推进到来自电脑可能性的数字化方式,这一解码的推进让录像艺术开始呈现其基于影像本身的 可能性,而不仅仅局限于记录这一特性,如日本艺术家池田亮司 (ryoji ikeda)。还有涉及到光电这一领域的艺术, 如 bruce nauman 在 80 年代所使用的霓虹灯装置等,都可以被看做是从一个更加广泛的领域介入到当代艺术 之发现。 互动可以被理解为控制论(cybernetics)的一个方面,如大量新媒体作品在被解释其定义时往往被冠以互动之名, 究其根本就在于其创造了一种交互的界面或是方法,但是如果比较其交互之间的不同,如一些可被选择的选择 题中出现的 a、b、c、d 之类,和后来逐渐发生的为某些控制设置的活的、无限的循环,这里的演进过程并不明显, 前一种可以被看做是有控制的交互,而后一种涉及到人工智能的是控制论的核心。 新媒体之观念并不难被理解,从文学或是美学的角度都可以被看做是来自科学的、综合的、混沌的视觉化过程。 谈到 aaajiao 之作品,其实就必须要涉及综上所述之观念,如何理解新媒体和录像艺术的关系,以及后来关于 控制论的发展,都与 aaajiao 作品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关系。aaajiao 早期作品“盒子”(box)这一借助硬件自由 录制观众声音,并将其声音进行自由播放起始,艺术家之于作品就变成了两条线索,这一设置规则和规则之间 诸多可能性的呈现方式,即在艺术家的设置之中,也在预设之外。以及新作品“盒子”中出现的明显的控制悖 论,一个死循环(dead loop)的作品,带有特别的幽默感。 永恒的生命 这一话题在冯梦波作品“y2k”(2000 年作品)中曾经涉及,并且在日常的电脑病毒也可以被看做另外的 一种存在于虚拟空间的生命体,即此类程序开始具有自我演进和变化的可能,我们经常在科幻电影中看到 这一同步达尔文进化论的对虚拟空间、机器人、电脑程序的恐惧。这伴随着人类在不断探索的解密 dna 一事, 探究生命之微观密码。在此类想象中出现了几种可能性,一种是人机合体、一种是人类智能变异、一种是 机器进化的人性化。其终极目标不过是永恒之生命,这一永恒可以被看做是不断接续的生存和文明。 《枯山水》
《枯山水》 装置 2014年 当 etoy 在其作品“石棺:永恒的使命”中,将 timothyleary 的所有生命体原本,以及关乎记忆的声音、图像, 身体的骨灰等植入到虚拟空间之时,永恒变成了电子化的生命体延伸,这与之前提及的某种对生命延伸的 想象有关。 aaajiao 作品“道恩灯塔水母”涉及这一神秘的自然现象,超越了所有对生命的认识。这一生命现象通过无 性繁殖,并且不断的细胞分裂,从幼年到成年,再从成年到幼年,永生这一概念在自然界中被发现的实证。 aaajiao 试图借助这一启示,将其生命的自然形态转换为电子化的过程,作为对这一现象的反思。 史密森尼热带海洋研究所的米格列塔 ( 音 ) 博士称:“全世界正在遭受无声的侵犯”——英国《每日邮报》 后记 此展览可谓牛刀小试,stephen kovats 认为 aaajiao 是中国最好的艺术家,因为评论的基础和文化背景之不同, 可一笑置之。但是这多少说明了一种现象正在兴起,就是艺术家的工作开始逐渐摆脱其成长环境和身份、 政治的预设,逐渐成为这一超级平面文化的发动机。这削弱了从认识艺术家和作品到需要了解其存在线索 的重要性,但是确构建了对艺术和艺术家最直接判断的可能。艺术家不再是某种文化的代言人或是代表, 也不是文化的传播媒介,而是文化多样性本身的一个分子。 我对 aaajiao 的作品没有更多的描述,因为我想这应该被还原到现场,尤其这一涉及到控制论话题的线索, 希望给出一个引入的机会,让观众自己体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当然我的艺术理论和实践还有 很多局限与不足,希望与更多人一道分享这一展览,并希望能得到更为广泛的批评。 最后我要感谢 annette schindler 女士、龚彦女士、alex adriaansens 先生、stephen kovats 先生、张尕先生、 张兰生先生、郑为民先生、乐大豆先生等曾经和 aaajiao 工作过,并持续的支持着我们工作的朋友们。 |
来源:墙报-人物 作者:墙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