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15后海•派生青年艺术展"碎片中的文化重构

2015-10-27 16:06

海报

  展览时间:

  2015-10-29~2015-11-20

  展览城市:

  上海

  展览地址:

  海派艺术展示厅

  学术主持:

  邱敏

  主办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叁零•SHANGHAI 文化创意产业园

  策 展 人:

  吕旗彰

  展览介绍:

当代文化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文化,整一性的古典文化特征已经无法准确地定义它。上海在1843年开埠后,其城市文化才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上海能迅速地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市,乃是由于对各种文化形式的兼容心理。我们通常会在印象中将其定位在“海派文化”上,其实探索其历史渊源,它是“海派文化”、“租界文化”、“左翼文化”三种文化碎片的杂糅,既有市民通俗娱乐性,又有移民文化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它受左翼文化影响,对其自身的文化历史现状又极具批判和反思性。

近代以来,对上海文化景观的塑造,往往只侧重于大众所期许的强势和中心地位的现代都市形象,这种文化定义越来越符号化、剪影化,如同旅游导览图,只注重商标效应,忽略个体差异。外滩的摩天楼、租界的花园洋楼、城市的纸醉金迷等等,这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观光印象,商业消费逻辑的附属品,而边缘和弱势的文化群体中所包含的复杂多义、丰富暧昧的文化触角被遮蔽和斩断,表层文化和本真文化是脱节的。

这次展览要打破上海被文化权力和主流话语建构起来的“虚拟想象”,让真实的上海文化图景以多元化、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展览大致分为三大块:一是日常性的视觉呈现。这其实是对“海派文化”在当下的视觉演变。“海派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消费性,它带来了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市民文化消费结构的一系列变化,从建筑到休闲场所到艺术创作,都在重塑一种有别于过去的新型城市文化景观,具有感性的娱乐精神。二是异质文化的碰撞。它与“租界文化”的形成有关,其殖民性和文化上的鲜明混合在当代仍然存在,文化冲突、杂异共存,正是上海走向国际化非常值得研究的个案之一。三是反思和质疑。自20年代始,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学者就对上海的商业性、世俗性、娱乐性进行文化上的抵抗和批判,艺术创作不仅仅是现实表面的镜像折射,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表层去寻回本真的东西,“自由的形象”和“独立的精神”是此次展览的重点,继续探讨鲁迅那批文化学者所未完成的国民人格塑造和道德重建等问题。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