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胡斌:青年水墨画家李周卫以前的作品毫无疑问属于典型的学院写实水墨,以考究的素描或速写造型刻画出当代生活中的各式人物,而近几年的作品却从构图到笔墨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摆脱了那种学院写实水墨“标准照”的感觉。你怎么看她的这种转变?
方向:李周卫刚进广东青年画院的时候拿了一批作品给我看,画的是小女孩、小猫、小狗这类题材。我给她提意见说:你不是不能这样画,但是你看事物的角度若跟人家一样,所反映内容也一样,那你就很难从一堆人中突围而出。我不知道是否跟我的意见有关系,她现在这批作品让我感觉到已经找到自己的一条路子了。这批人物画,同样是表现都市中的人,但跟现代很多画都市的画家,已经拉开了一点距离,已经不是那种反映个人生活的小情趣,而走入了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层面。
比如作品《暴雨将至》,簇集的人群头顶有团巨大的乌云,让人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又比如作品《渡》,画中的船跟普通的船的造型已经脱离开来,它是象征意义上的船,船上不仅载着人,还载着动物,看得出她在思考人与社会的命运问题。我们被许诺会有越来越好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不断地透支资源,不断地变本加厉地掠夺自然物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又由于全球一体化,我们的命运都被捆绑在一起,我们都坐在同一条船上,但它到底会驶向何方?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到,李周卫已经从表现一个人的某种精神面貌转到了更宏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考上。我觉得这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另外,从艺术语言的角度看,她的绘画很具有书写性,这是国画家一直强调的。我觉得,书写性不一定要用线来实现,它更多地跟一个人作画时精神气质的概括性呈现有关。现在画都市人物的很多,不少制作得很精美,却缺少了绘画的书写味。再就是她的笔墨驾驭能力也提高了不少,在她的画中,人物、树木、房子,寥寥几笔就已经很到位了。在构图上也非常特别,画面有大量的留白,这个跟传统的留白还不一样。总之,不管是在画面的境界上,还是手头功夫方面,李周卫都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胡斌:她现在的作品在图式上最大的特征就是大面积的留白,这个可能跟当代艺术中某些油画作品的类似构图有关系。不过最重要的是,这种构图和她的创作主题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特别能够反映我们在面对芸芸众生时的那种心境,由茫茫人海映射出对现实、人生、世界的看法。其实从她作品的题目就可以看出好几个层面的意涵,比如《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于人生的思考;《渡》对于个人及社会命运、彼岸及未来世界的思考。又比如《过客》、《戏》、《广场》等都是能够折射出丰富意涵的母题。对于她个人而言,应该是在一定生活经验的积累下的一种自然的思绪呈现,倒不是说每个话题都一直深入到哲学、社会学的层面。在画面情绪上,她似乎扮演的是一种冷静的旁观者的角色,在高处俯看都市里的人来人往。
方向:对,她能够将很多东西置身度外,从而以更精准、更高的层次来看待某一件事件。于是她的作品拿出来以后,不少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体会,就像展现了一本人生大书,每个人都从中读到不同的况味。以前,她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运用笔墨将事物描述表达得到位,现在则更强调从哪个角度来看待事物,手段放到了第二位。
胡斌:不过,正如你前面所说的,他的艺术语言也有颇值得玩味之处。看她画面的细节,发现还是保留了很多传统的笔墨语言和技法,比如撞水撞粉,水墨的书写意味,而整体构图则极具现代构成感。她的巨作《生之途》尤其体现了这一点,蜿蜒的人群远看像是书法运行的笔迹,宛如线的舞蹈,极富动态感,近看则每个人物神态毕现。我们再将这种探索放到美术史的背景中,用笔墨表现都市人物其实并非易事。五六十年代当国画家们因为形势所需不得不表现现代社会中的人物时,要么就是依然延续着类似《芥子园画谱》人物的表达再加上现代生活中的服饰和道具;要么就是采用西方素描式的造型表达而抛弃传统笔墨的意味。真正既保持传统笔墨的意韵,又能够生动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态的国画家数量并不多。其实这一个问题直到现在还困扰着国画家们。
方向:李周卫绘画中最根本的部分还是学院艺术传统的那部分,这使得她和纯粹的实验艺术家不一样,但她又能够借鉴实验艺术的一些做法。其实现在整个国画界也是存在两拨人,一拨人老是离不开旧的这种套路,它的语言、修辞基本还是原来的,它的表达与现在的社会是隔阂的。还有一种就是以西方素描的角度来画中国画。我觉得,现在的中国画应该要保留那些最根本的传统元素,然后将它们打散了再构建起新的语言。什么叫传统的元素呢?比如说用笔要重,不要浮;要涩,不要流,这些是中国画最根本的审美原则。在符号上再融合以新的元素,结合其他艺术门类的东西,组成新的语言,我觉得,这是现在中国画必须走的路,也是中国画存在的理由。如果做得好,中国画完全能够走进当代的文化语境,不会不协调。
胡斌:李周卫是属于在学院内部以个人化的体验对于人物画当代转型做出努力的那种类型,不是轰轰烈烈的与传统的鲜明隔绝,而是比较谨慎微妙的局部推进。
方向:中国画的发展是需要承前启后的,它没可能完全隔断。谁在哪条路子上做了推进,以后的人沿着走下去,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文化艺术的传承不是只讲一峰独秀,更多的还是依靠连绵不断的山脉。
采访者:胡斌
方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作者:艺术家自助官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