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古董都有老旧感,这是普遍的规律,对于古玉来说,出土的也好,传世的也好,在表现形式上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共性,也就像男人老了步履艰难,女人也是如此,这种共性给我们鉴别古玉的真伪提供了可以信赖的依据,也就是经验。不管是哪里的人,又是怎样装扮,凭经验就能辨别出新还是老,是真老还是假老,这是鉴别中的普遍性的经验,也就是常理,掌握了鉴别常理以后,似乎鉴别古董就能游刃有余,就像一些鉴宝专家那样有了常理好像什么都懂了。鉴宝的经验是少不了的,但是经验不能作为鉴别一切的学问,也就是共性不能涵盖一切个性。
人老了,胳膊腿不灵活了,这是共性,什么人都知道,但是昨天见电视报道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的劈叉和扳腿就是舞涛演员也不过如此,这是个性,经验已经不能涵盖这个个性了,有的人虽已年过花甲看上去就显四十岁的人一样,这也是个性。
在古懂的鉴识中,往往也有有悖常理的个性出现,再用一点否决论就有点可怕了,经常见几位鉴宝专家在电视上说;只要找到一点不对,就全盘否定。也是金申、蔡国声、丘小君等几位老经验的专家们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真的是非常可怕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旦成为经验主义,再用到鉴宝中去,要多糟糕就有多糟糕。让不少真正的古董列入了赝品队列,真的很是愧对祖先们。
博物馆里去的多了,古玩市场混得久了,琢磨古董的真假时间长了,也就能认识到不少有挬鉴识经验的古董。既不能一点否定,也不能一点肯定。老经验的普遍性需要,意想不到的个性也要顾及。普遍性包含个性,但个性往往又不在普遍性内,这就需要我们多想一想事物的可能性,不能嘴巴一张,一点不对就全盘否定。专家要有专家的头脑,不能专到“一点”里去就成了专家。不能看哪一个人长得和大家不一样,就否定人家的存在,说人家不是人的笑话。共性和个性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专家和收藏家都应该注意到的事,否则会真的误判和丢掉不少真正的古董。
就像古玉的沁色,通常我们总是认为沁色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又有层次感,边缘沁色过渡自然又能见到深浅不一的晕散状结构,心里就很是坦然,因为这是多年的经验,也是大家公认的普遍性鉴识古玉沁色的常理。不过有时事物并不是以单一的面目出现,古玉的沁色也是如此,有自然的沁色过度比较被人们说接受,但有时候点状的,线状的,块状的,以及无过度沁色的古玉也未必是赝品。
作者:陶勤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