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庞茂琨的作品,如同无声的哑剧,以形式化的手势和肢体语言,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气氛。表现出他内心深处对于生活的复杂感受,对于现代人生存命运的沉郁悯思,从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角度展现了艺术家的内心隐秘和宁静伤感。由于庞茂琨具有心理分析特征的深入描绘,他笔下的这些人物将穿过时间的隧道,从现在走向未来。[殷双喜]
庞茂琨不是把自己的态度很直截了当的呈现出来,而是通过题材的方式提出来。这跟他的个性有关,他想在社会现实和艺术表达之间完成一种语言的转换,冷静地、不动声色地通过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某些场景、道具和人物呈现出来,然后让我们从中去捕捉,去把握。[孙振华]
《镜花缘》讨论的是一个视觉的问题,甚至是一个纯粹视觉的问题。最大的变化是叙事的多重性。以往的那种比较单一的、荒诞的观念化叙事,逐渐变得不确定和模糊起来,特别是图像(题材和观念)叙事以外,还有一层非常明显的视觉性叙事。比如《镜花缘》这两幅关于镜子的作品带有一种“重屏”色彩。我想可能是庞茂琨有意设计,但是我想如果按照“重屏”的角度来看的话,它恰恰形成了一种空间感。[鲁明军]
庞茂琨早期每张画都是画人,画面上对人的描绘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然而在《镜花缘》中不是了,人变成了环境的一部分,画面的一部分,而画面上的平等带来了形式的出场。值得注意的是,庞茂琨并没有将自己画进去,如果画进去,它就变成画面秩序的一部分,但是庞茂琨画中的镜子实际上还是很古典的一个主题,就是镜中主题。它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内部象征,是一个很完整的结构,如果加一个人,它就又变成了一个现实的见证者了。[鲍栋]
艺术家假设出的画面空间是冰冷和空洞的,它没有正常的三维结构,这对过去一直坚持传统绘画原则的他是无法想象的。由此看来,重新编辑出画面的空间关系,让绘画中的人的情感、风景和静物,游离于固定的模式,形成一种新的三角关系,来摆脱传统方式,这无疑为庞茂琨的作品释放出种种可能性。[俞可]
庞茂琨的新作和以前的作品有一种传承性,这主要体现在描绘的方式上。但是,描绘方式只是构成一个画家的一种语言的路向,并不能代表其全部。据我观察,庞茂琨的油画还有这样一个特点,我总觉得他的作品中包含着一种挑战性,他挑战自己,挑战油画传统,挑战一种随心所欲的描绘……他一直在试图打破自己的这个发展逻辑,一直在寻找更具有颠覆性的一种传承。[杨晓彦]
庞茂琨对叙事本身有着相当独到的理解:即消除当代艺术系统里由于强调所谓观念所导致在观看上种种的障碍,而将绘画艺术还原为一种可接受的形式,同时又不丧失自己对存在的思考、对绘画的实验,不缺失在精神维度上的前卫立场。[冯博一]
镜像对模特的观看,即是模特的自我观看,但镜像中的自我观看也是他者化的观看,是欲望的自我投射,充满着权力的规训。在“镜花缘”中,庞茂琨将“艺术家”本应在画面、镜中的投影去除,消除了画面外向的可能性,从而建立画面内部的永恒循环空间。其中,模特的无穷尽的自我观看,实际上也是将自我主体抛入到无穷尽的自我欲望中。“镜花缘”系列之后的庞茂琨,是福柯以后的庞茂琨,是他从被动的古典主义图像再现走向自觉的视觉秩序思考与重建。[盛葳]
艺术家创作有一个既定的分配次序。以《镜花缘之一》为例,一般来说先会想到一个主题,就是确定要画一个镜子中与镜子中错乱的空间;然后进一步去按照照片去画这个人,这个人可能穿的是蓝颜色衣服,也可能出于偶然性,艺术家把它处理蓝色;当这个蓝色投到镜子中之后,艺术家可能进一步在想用另外一种颜色来呼应补充。虽然色彩在这次图像的深层次序分配中,它是处于后面的因素,但它构建了一个从上到下的次序化等级。这带来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反向阅读的时候,这些次序化会影响我们的阅读。[杭春晓]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