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文墨山房小札

2015-10-26 15:48

■李凡伟(西安)

虽然今天的写生和历代的写生在形式和方式上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在艺术创作中的根本价值和意义却属一致。写生的终极价值和时代无关,仅和艺术相关。对于写生一事,我的确有点自己的看法。

作为我本人来讲,我不是特别赞成艺术家出去写生的时候,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类似旅游者的身份,拿着相机乱拍一气,当然,照相机作为绘画的辅助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其本身具有的优越性,但这一工具绝对替代不了写生!写生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恰如蜜蜂酿蜜,桑蚕吐丝。在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家个人精神世界升华的过程,是给真实的、具象的事物灌之以更高精神的一个过程,即去伪存真、去其冗废、写其内美。明李日华就曾这样描写大家的精神修养:

“黃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篠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噫,此大痴之笔,所以沈郁变化,几欲造物争神奇哉!”

可见,这种精神修养和写生有着直接且必然的关系,而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也可以悟到写生的终极目标——外察和内省!艺术家或登高远眺,或栖隐山林,其眼界,及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物象的感悟,与站在地面且生活在斗室中的人们自不相同,这里不仅有对接自然后身体的兴奋,更有来自精神层面的兴奋,这种兴奋不仅仅是征服一座山或者是征服自然的兴奋,而是一种超越脱俗的并与自然世界相融合的兴奋。这样看来,写生意义的确非同凡响,切忌那种走马观花式的,看热闹式的自欺欺人之举。

其实,古人关于写生亦有己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以大自然为师,深入研究、体察、感悟,深刻了解其外在特征和内在规律,从而心读默记,烂熟于心,达到胸有成竹的地步。而后纵情挥洒,借物咏情,状物言志。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