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26 15:49
张芥嘉 一篮青橘图
张芥嘉 水中仙子图
■胡明强(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后)
前些日子在浦江写生,亲身体验了这里风土的灵秀。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以来,浦江就名家辈出,定是与这灵秀山水的孕育有关。
作为浦江的后起之秀,芥嘉兄显然成竹在胸。他的这种淡定,源于他对绘画结果的超然。初识芥嘉兄,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自己节奏的控制力。有一次在西湖美术馆看展览,他可能因为突然有事,要急着赶回去,他正回身跑出去的时候,我看到他并打了一声招呼,他立即停下来站定,说了几句话才再继续急跑。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急成这样,不论谁跟我打招呼,我该是一边跑一边应一声的吧。可见他是一个有定力的人。后来发现他画画没有功利心,不求一定要获奖。这一出发点就很好,无欲无求时才能下笔轻松自然,不装,不迎合。
芥嘉兄诗书画摄藏全面发展,功底扎实。本是学汉语言文学出身,中文系毕业,上学时还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1997年曾出版过自己的诗集,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现在又为何改为画画了呢?原来,他小时候对画画很感兴趣,初中就买了山水、花鸟的书临习,并跟随浦江的同村亲戚张友春老师学画,张友春老师作为其启蒙老师,在民间雕塑和花鸟人物画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2000年始,芥嘉又热衷于字画收藏。收藏首先要精于鉴赏,为此他下了苦功夫,研究海派任伯年、吴昌硕、虚谷及新浙派方增先等人的字画,并颇有心得。这段经历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提高了他的眼力。此后,芥嘉又喜欢上了摄影,按照他的个人体会,摄影是从自然中寻找美,是他自己的“写生”过程。直到2008年,芥嘉的夫人买了一些纸笔要学习中国画,芥嘉偶然提笔试试,由此,他少年时对画画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潘天寿先生云:画画,三分画里,七分画外。正因为他有着文学、收藏眼界、摄影、对社会的理解等等积淀,所以,他一经拿起画笔,流露出的情感就显得成熟厚重。
都说画如其人。正因为芥嘉兄是这样的性格,他的画看起来才是这样的效果:高格、清灵、朴厚,颇有清新之气。因为他画画无所求,首先是一种自娱的心态,这便符合了文人画的本初追求,作品是给自己看的。不加掩饰地表露内心,反而更能画出自己的秉性。画得没压力,画得不累,看的人才不会觉得累。画是一个人境界的体现,人的品位高了,画自然会格调高雅。芥嘉兄的画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所见,如笋、大白菜、藕、大葱等等,他最大的特长是能把普通的东西画出格调,在简单的构图中画出内涵,简单又不简单,变齐白石之阳刚生辣为自己的清灵松透。他的路子不限于花卉山水,他还画人物,造型朴拙,颇有周思聪之风,而又有自己的味道。仔细看,他的画构图经得起推敲,设色明亮雅致,气息高逸,这源于他的不俗人品。芥嘉兄的画在清灵中透出朴厚,清而不飘,厚而不滞,这是画品,亦是人品。他尤其对用色用水体会深,他从宿墨的启发下用宿色,艳而不俗,明亮中见沉厚。用水多而不烂,水墨淋漓中见精神,很生动,表现了江南水乡的果蔬韵味。他平时工作事务很忙,但每于忙中空闲练习书法,在与古人碑帖的磨合中,锤炼自己的心性和笔性,心性平和,笔性圆厚。另外,他的作品还讲究画面结构的经营,有形式意味。尤其跟随姜宝林先生学习之后,更加注重现代形式的提炼,如外轮廓形的整体与节奏、画面构成元素的单纯、用笔的个人味道等等。从姜宝林先生的做人、做事到对传统笔墨及现代形式的理解高度,芥嘉都受益良多。芥嘉兄在自己的探索路上,不急不躁,踏踏实实练内功,不为外事所诱惑,像黄公望那样“以画为娱”,在以后的日子,我相信他会更加走出自己的精彩。
姜宝林:我看好他
芥嘉是位人品高、工作好的公务员。还是一位高素质的艺术人材。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还专心练书习画,他在去年还踊跃投报了“美术报”的名家班,以求长见识,全面提高。他公务繁杂,到班上学习的时间很少。业务上却进步很快,这都归于他悟性高。经过一年的教学,他在艺术上有两点过人之处。一是气象新,格调高,实属难得;二是完全没有业余作者常见的油滑江湖气,而代之厚重古拙之气 ,更属难得。他时间少精力不能专注。还是起步阶段,但下笔不凡,常有神来之笔,令人惊奇。他具备众多书画爱好者难得的艺术才情。因此我看好他。
古人云:人品高画品不得不高。芥嘉为人正直、憨厚、热情、低调,不善言谈,无官气,深得众人喜欢,理所当然被推为班长。从他不多的言谈中,能感悟到他的古拙之气,真画如其人也。先天条件具备,后天更须努力。下苦功夫, 下笨功夫,下死功夫,终生不渝,方可成就。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