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27 00:00
“人们终究生活在一个与常见世界没有任何共同点的世界中,而人们想要叙述这个经历时,却终究无法理解这个经历”[1]正如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曾引述的一样,陌生感几乎可以产出于任何事物中,生活在亚洲国家的我们又是如何观看这种摄影式的陌生呢?本次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题展便以“陌生的亚洲”为题,初看主题,想必展览是试图根植于亚洲这一地域,并通过摄影媒介以关注切实问题,相较去年“灵光与后灵光”这个有些飘忽的主题,显得落实很多,而这对这个陌生的亚洲,本次展览又用了哪些思路与作品来支撑、探讨这个议题呢?
主题展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内部•他者”,以创作者的“观看视角”为切入点,集中展示了亚洲人对本土领域的审视与长期生活在亚洲的西方人对亚洲的观察,比如说作为西方对中国的审视最典型的就是法国人苏文收集的《北京银矿》系列,该项目已经在大量收集的废弃底片中梳理了多个系列,而本次双年展则展出了关于“美女与野兽”、“双喜”两个系列。其中前者是女孩儿与一些具有奇特“野兽造型”的公共建筑的合影,后者则是一些记录了过往在婚礼上,新娘为在场男士敬烟习俗的画面,并放置于一个巨大“双喜”烟盒形状的展墙装置上展出。王国锋拍的《朝鲜》展出了自2011年至2014年拍摄的如学生群体,大型政治建筑等照片,现场由大型灯箱展示。摄影师王国锋因为有得到朝鲜政府的批准,进而可以在调度特权下进行艺术创作,事实上,这与作为游客身份去到朝鲜能够进行的拍摄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这些拍摄中大多夹杂着朝鲜方试图展示宣扬而“安排”的人物与事物,因而在被(朝鲜人民)凝视与凝视(朝鲜人民)之间,最终反倒是呈现出了一个更加符合我们印象中朝鲜“应该”的样子。贡布里希(sir E.H.Gombrich)在“观看者的本分”中声称“我们把这些偶然形状解读为什么形象,取决于从它之中辨认出已经存储在自己心灵中的事物或图像的能力”[2],同样的,在我们观看这些图像的时截取时,或多或少也是来自于艺术家们所持特定身份对现象本身的观看。而本单元其他作品中,面对现象本身,凝视作为一种立场的较少,多为针对自身所处城市、环境的主观建构,比如中国艺术家杨泳梁把城市化景观挪用至“山水画”里,以对这种表面优雅予回击;韩国摄影师元性媛(Won Seoung Won)通过现实影像的局部拼贴,塑造了如同末日般的世界。
双喜/摄影/16cm×20cm×30pcs/1985-2009年苏文
Shuangxi/Photograph/16cm×20cm×30pcs/1985-2009
堂前间/德国蚀版纸/78.6cm×100cm /2015年郭国柱
The Entrance Hall / German Etching/78.6cm×100cm /2015
在第四单元中,整体思路便是围绕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展开,来对各种极具复杂性文明的溯源,由摄影师赵峰和经济学家林惠义发起的项目《贫困线》,把不同地区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们每日所吃的食物放于报纸上拍摄,以此为切面展示了各国的贫困情况;沙特阿拉伯摄影师艾哈迈德•梅忒(Ahmed Mater)拍摄了一个百万人朝拜的神圣之地——麦加,关注了近几年来,这座城市开始被重塑、再加工并终将被彻底改造的局面;对于中国观众,相信志贺理江子(Lieko Shiga)的《螺旋海岸》(Rasen-Kaigan)已经并不陌生,是她在一个叫北釜的小村落,通过一种及其鬼魅的方式拍摄有关当地的仪式、土地与身体等议题的作品,可以说是进入到两千年以来日本当代摄影出现的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如果单谈作品质量来说,这个单元除了少数有足够分量可以压轴的作品以外,相较其它单元似乎略显薄弱了一些。
踪迹/摄影/尺寸不一 /2009年 Takashi Homma
Trails/Photography/Variable sizes//2009
话又说回来,作为观众的我们不再深究一些关于作品与展览思路的关系,而就是抱着能够目睹新鲜作品的目的来说,也确实看到了一些在国内不常见到的摄影作品,印度,伊朗,以色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对于常把目光主要聚焦到欧洲、美国以及日本摄影的我们也是一种陌生,但这些地区部分作品的创作思路、逻辑与完成度而言,我个人还是持保留意见,最后的总结是,虽然整体展览建立了一个明晰的框架,但框架下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并且部分作品本身并不能完整地支撑议题,展览看下来并无太多惊喜。
参考文献:
[1]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视觉机器》(La Machine De Vision),南京大学出版社,张新木魏舒译
[2]E.H.贡布里希(sir E.H.Gombrich),《艺术与错觉》,广西美术出版社
[3]简•罗伯森(Jean Robertson),克雷格•迈克丹尼尔(Craig McDaniel),《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匡骁 译
来源:色影无忌影像频道影像馆 作者:王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