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著名画家吴东奋来明举办《墨道心原》书画作品展


吴东奋和夫人郭旭华在画展上

  吴东奋,祖籍仙游,中国水墨工笔花鸟画首创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友好画院、江苏国画院、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师,现居北京。作品曾入选第六届、第七届全国美展,一至四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首届全国花鸟画展及多届全国花鸟画邀请展等国内外重大画展。作品《墨梅》获日本京都第53回国际文化交流展金奖,作品《竹静泉清》获“西子杯”全国书画大奖赛成人组银奖,作品《竹鸽》获北京国际中国画大奖赛铜奖。先后在北京、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等省级以上美术馆举办个展……

  工笔写真,水墨韵趣。当国画这棵大树上的两大分枝开始交集,当笔墨写意融进工笔花鸟,这是怎样一种艺术交融与碰撞?9月25日,曾经在三明工作了近三十年的著名画家、中国水墨工笔花鸟画首创者吴东奋携夫人郭旭华来明举办的《墨道心原》书画作品展,让我市广大书画爱好者一品艺术盛宴。

不认识的“学生”

  一大早,在新闻单位工作的小周就赶往市艺术馆展厅观展。在展厅遇见了吴东奋,兴奋地要求合影:“吴老师,我从小学就临摹您的画,您就是我的偶像。能在三明看到您的画展真是太好了。”

  这样的热情“学生”吴东奋常遇到,“办展或一些场合,会有‘学生’很高兴地说,原来您就是吴东奋,我以前总是临摹您的画。”吴东奋说,原来,早在二十余年前,吴东奋的工笔画已在国内画坛颇有建树。在那个挂历盛行,画册稀缺的年代,吴东奋的画大量以挂历、年画的形式出版,放在新华书店里卖。那个年代有10余家出版社出版他的画,多的卖出100多万张,少则有五六万张。“很多学画画的孩子,就是买这种画来临摹。”于是,吴东奋就有了很多不认识的“学生”了。

从三明“出发”

  吴东奋跟三明渊源很深。1959年考入福州工艺美专,毕业后就分配到尤溪闽剧团,后又到尤溪文化馆工作。1980年,吴东奋调到三明,在三明师范、三明师专工作了12年后才调离。“我在三明工作了近三十年,整个艺术的探索、风格的形成都是在三明。我入选‘全国美展’、‘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等国内外重大画展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三明创作的。”吴东奋说。

  吴东奋把自己的艺术探索分为两个阶段,早年师从著名画家陈子奋,专研工笔画,从白描花卉开始,进而学习白描淡采和工笔重彩,从1977年到1987年,这10年间,他深入研究传统工笔重彩并小有所成,他的画被大量印制成挂历、年画就是见证。

  “1985年的‘新潮’,大家对国画何往何从的争论,让我开始思考国画该怎么办?”吴东奋说,自己当时也看不到方向,很彷徨,就向当时任职的学校三明师专提出,要出去学习进修的愿望。学校同意了他的申请。1988年,他到了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很幸运,我在那学习时,正遇上学术气氛最浓的时代,很多的同学、老师现在都是全国美术届、画坛的主要角色。”吴东奋说,自己原本是想去深造工笔,国画工笔的画法从“五代十国”的黄荃开创以来,传承上千年,现在还是那样画,他想找找工笔画该突破的路子。结果到了美院,浙江是文人画的故乡,经典众多。“好吧,学文人画去。”文人画,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写意”画。

  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吴东奋那时已四十有余,虽略有建树,但“我心里也有点急了,想找一条适合自己路。”所以,吴东奋挺拼的。一年余的进修,白天学习,晚上听各种传统讲座,还要临摹藏画,常常是凌晨一两点才入睡。

  1989年,吴东奋带着100多张临摹和“满肚子的学问”回到学校岗位,“然后,我开始像牛‘反刍’一样,去消化、理顺我学到的东西,去思考、探索我想要的东西。”吴东奋还把自己所思所想,付诸笔端,这一年,他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老庄哲学与文人画的表现形式》等6篇论文。

  尤为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成就了今天。当时,学校除了安排他教授工笔花鸟课,还安排他上美术史。吴东奋说,正因为学校安排了这个课,他才在历史长河中,发现了水墨工笔,这一前人未走完的艺术之路。在传承与创新中,他走出了中国水墨工笔花鸟画这一独特的艺术之路。

  1990年9月,由福建美协、三明师专主办的吴东奋画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吴东奋首创的水墨工笔花鸟画如一石冲破水中天,在画坛引起轰动。画展由沈鹏题词,当时在京城的很多理论家、画家都赶到现场,对他的水墨工笔花鸟画给予高度评价。此后,吴东奋被称为水墨工笔花鸟画的首创者。

续写花鸟画新篇章

  当年那批40余幅首次亮相便惊艳世人的水墨工笔花鸟画,这次三明画展中有四幅:丹枫寒鸠、柳塘春雨、凤凰所宿处、霜叶红于二月花。

  都说,行外看热闹,行内看门道。吴东奋的水墨工笔花鸟画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著名美术评论家贾德江这样评论:“历来工笔花鸟都是以重彩为主,以设色为主,很精致很细腻,而东奋先生把笔墨写意融进花鸟,这样就显示出以墨代色、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三个特点:以墨代色,利用墨的枯、湿、浓、淡的特性,并通过墨法的积、泼、破、冲达到意外奇异的变化,使工笔花鸟显得很朴素很单纯,既有古意又有新意。这样,他的水墨工笔花鸟就改变了过去工笔重彩的图式,显示出既保持了文人画的精神,又保持了传统工笔重彩画的面貌,这种画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花鸟画的篇章里,在工笔重彩花鸟、水墨写意花鸟、半工半写花鸟、没骨写意花鸟、泼墨大写意花鸟的后面,吴东奋写上了他以墨色为主的水墨工笔花鸟。”

  “在画史上,并没有出现‘水墨工笔花鸟画’的提法,元代将这个画种称为‘墨花墨禽’,‘水墨工笔花鸟画’是我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吴东奋在研究工笔花鸟画史时,敏锐地发现,工笔花鸟重彩画作为独立画种出现于唐代,元代达到高峰,元代工笔花鸟画因受文人水墨画影响,一度流行工笔水墨,但为时不长,这种技法近代几乎消失。吴东奋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探索用新的手法来画水墨工笔花鸟画。

  如今,吴东奋提出“水墨工笔花鸟画”画种,已为当代学术界应用,用于对中国画的分类和对作品的评价。他编写了《中国花鸟画技法》不仅在大学教课时用作教材,也被其它学校的美术系使用。

墨道心原

  在吴东奋的画作里,偶尔还出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元素:甲骨文的题字、配诗。这是他夫人郭旭华的手笔。

  郭旭华善书,行书、草书、隶书、甲骨文均有涉猎,尤其是甲骨文,师承著名金石画家潘主兰。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用书法的形式去传承、创作,郭旭华乐此不疲。吴东奋画画,郭旭华常会帮着配上诗句之类。比如吴东奋画松树,她配上:“空山枯树老藤枝,入谷清香举世稀。”吴东奋作牡丹,她配上:“天下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可是,甲骨文可用的字现存千余字,除去大量的不可用的卜文,能用的字也就几百而已,在这几百字里要去表现诗句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现成的诗句,甲骨文里找不着字。”郭旭华说,她只好自己作对子。

  一个会画,一个能写,携手共度艺术人生。这样伉俪着实令人羡慕。

  这次《墨道心原》作品展展示的作品中,吴东奋的画作有49幅,而另一部分书法作品45幅则来自他夫人郭旭华的创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