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来宝」!「鼠来宝」!正逢戊子鼠年,每个人当然都渴望着金鼠银鼠四处窜!尤其是近十年来政治纷扰、经济停滞、物价飙涨、只有薪资原地踏步的台湾,更盼着这2008年,能终结无能政客故步自封的荒谬锁国政策,重拾1980年代后半「台湾钱淹脚目」的荣景。相较于一峡之隔的中国大陆,不论政治、经济乃至国际竞争力都依旧持续着对全球的磁吸效应,海峡两岸的一消一长,着实令人唏嘘;而艺术文物市场的发展,虽然仍处「修正」过程,但潜在的胃纳量,也与政经同步产生了未来成为华人乃至世界艺术市场重镇的气势。
回顾2007年,「中国崛起」已成为最时髦的社会用语,不但台湾对中国的依存度愈来愈高,已紧密不可切割,全球对中国的一举一动也都紧盯着,欲对所发生的商机捷足先登;人民币从2005年7月20日中国汇制松绑前至2007年底,已足足升值了1元;在东南亚地区,人民币已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及日币的「硬通货」,在中国西南边境地区,更有「小美元」之称,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巴基斯坦也有流通;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所」的项目研究报告就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起步阶段,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国际化是发展的大方向」。
去年(2007)12月24日上市的一期《美国新闻周刊》,即以「中国崛起」(What's Next: China)作为封面故事,指出中国强权成为全球超级强权不再是个预测,而是事实。周刊中一篇〈一个强悍又脆弱超级强权的崛起〉的专文,叙述「2008是美国总统大选年,但大部分国家地区则视2008为中国跃登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年,奥运会是中国等待已久的亮相派对。」虽然有专家顾虑,历史上新强权的崛起,往往会造成与旧强权之间的冲突而引起国际秩序失衡,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肯贝瑞则认为,目前的世界秩序是整合、有规则而且基础深广的,非常适合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也可在参与此种「秩序」中获得相对的经济利益。不论如何,「中国」在世界各领域的舞台上已真正的崛起了,因为,去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度之大,是自1930年以来,首次超过美国的国家,不论在世界贸易、全球暖化、北韩问题……等各个领域,中国已成为新的「关键」,在艺术文化乃至艺术市场的未来发展上,也随着对主要世界议题的影响而产生了动见观瞻的聚焦点。
中国的「大国崛起」,经济改革开放具有最关键的地位,中国的经济市场,也因此对全球产生巨大的磁吸效应,不但外国人争先恐后的到中国卡位抢食商机,中国人也把「赚钱」当作生活追求的最大目标。而赚钱的管道,「股市」高居首位,进出证券号子,早已成为全民运动,「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炒股」成为时下最流行的顺口溜。去年年底,提前出刊的香港《亚洲周刊》,将2007年的「风云人物」,颁给了「中国股民」;在周刊的专文中指出,中国股民在过去一年缔造了许多历史新猷,2007年一年内的开户数由七千八百万户跃升至一亿三千万户,使得这一年内的中国股市指数上涨了1.28倍,也使中国首发新股和融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更使股市总市值与GDP比率从42%上升至100%以上,缔造了资本大国崛起的奇迹。「中国股民」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理财观念,加速了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化,在各个不同领域都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譬如艺术市场,虽然是个新兴产业,但也被买家炒手以「股市」操作手法套用,几乎所有可以挣钱的管道,似乎都成为股市的缩影;这其间,固然使得初兴的艺术市场让有些人牟得暴利,但却也戕害了艺术市场「艺术专业」的本质,对长远发展的得失利弊,其实是有待考验的。
股市的操作或更明确的说是「炒作」,真被套用在艺术市场上吗?眼下就有一个最好的实例: 2007年11月20日才上市的北京百年老店「全聚德」,飙涨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被中国股民谑称为「疯狂的鸭子」。到底有多疯狂?上市首日一开盘,就因盘中涨幅与开盘差距达50%,号子里股民抢进抢出,转手率超过80%,被上海证交所临时停牌15分钟,但当天股价仍暴涨271.4%,次日再度涨停……到12月28日中国股市封关,「全聚德」股价已从人民币11.39元的发行价暴涨至59.03元,这间百年烤鸭老店的本益比已破了90倍,而这背后的功臣,正是中国股市近年来最当红的「涨停敢死队」的杰作。
中国股市有首招牌歌叫「死了都不卖」,歌词中即有「不给我翻倍不痛快,不涨到心慌不痛快」,正活生生的描写了「涨停敢死队」不到涨停不痛快的心态。
所谓「涨停敢死队」和他们的基本操作方式,就是一些炒作特定股票的实户、大户串联,以特定证券公司营业处为大本营,作为基地炒作股票;这些证券公司为了业绩,就让这批「涨停敢死队」安营扎寨,挑选技术线型已具备上升格局及市场期待的中小型股,快、狠、准出手,以逼空手法将所有卖单全部吃下,顺势推动股价攻上涨停板;一旦成功带动人气,股价开始上冲,这批敢死队立即逢高退场,接手的股民就只有听天由命。去年沪深300指数全部涨幅达166.55%,但不少有「涨停敢死队」操作痕迹的个股,波动明显剧烈,经常在数日涨停后就连日重挫,确实让许多股民赚了指数却大赔股价。
在「涨停敢死队」操作架构中,重要角色都与眼下的当代艺术市场吻合,主角「涨停敢死队」当然就是「炒画」的作手,让这些炒手扎营的证券公司就是艺术市场里的一些「拍卖公司」,所挑选具有炒作空间的股票,就如同现在当代艺术市场上的「二线」乃至「三线」画家。其实有些画家是不愿被任意炒作的,但炒画的作手却经常运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使画家不得不低头而成为炒作棋子,这就是涨停敢死队在股市的「逼空手法」。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不愿自己作品被炒作的艺术家,已具备艺术及市场的同步定位,一日接到某友人电话邀约吃饭,没想到却成了鸿门宴,席上坐满了画廊、拍卖公司主管、炒家甚至不知名却横眉竖目的客人;三巡过后,点入正题,所有话题全都针对艺术家而来,无非「希望」艺术家释出一定数量的佳作「配合」炒作。这艺术家在几近被「绑架」的气氛下,只好忍气吞声的点头;之后,愤与此位「友人」断交。这就是「利之所趋」下的出卖艺术家戏码。
现在当红的当代艺术市场如是,2003年至2005年中国近现代书画和当代书画最红火时期,这种例子也比比皆是、大同小异。结果,当这些画家拍品如黄冑、陆俨少、唐云、程十发……等画价被炒作到最高点时,炒家退场,接到最后一棒妄想赚大钱的散户就被套牢了,2005年秋天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大洗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去年当代艺术市场的市场情况,活脱脱又是一样的手法,就是艺术市场上「涨停敢死队」的附体,只是大家似乎还在「兴头」上,可以预见,当炒家退场或炒家自己在资金周转上支撑不住,那中国近现代书画剧跌的实例就会再度应验。
「涨停敢死队」的操纵股价行为,中国证监会已相当注意。对这种「中国式」涨停的现状,专家认为是「中国散户太疯、中国庄家太凶、中国监管会太多灰色」。事实上,这种情形最容易在不成熟及发展中处于牛市的有利环境下产生,中国股市正符合这类「异状」的滋长。而较为成熟的台湾股市,这些年来因为信息日渐透明,上市公司的股本变大,影响股价走势的变量增加,类似涨停敢死队的操作手法也就逐渐销声匿迹;而中国股市的未来,在新的金融商品渐增、法令条文渐完整、执行力渐严的期待下,势必也会趋向正常化。尤其,像艺术市场这种非量产化的特殊业种,就更无可能永远以「量」作为炒作的筹码,终究还是要回归艺术品本身「质」的展现,唯有艺术家和艺术品的「质」够好,才能兼具「收藏性」与「投资性」。
回顾去年的全球中国艺术文物市场,伦敦、纽约等欧美市况依然平稳,香港、台湾受了中国市场的裙带效应,也各多出了几家拍卖公司加入战局。香港方面,不但有本地拍场再现,也有北京公司进驻,但影响力仍远不及苏富比、佳士得两强,至于其中能获得多少利润,说实在,于大局影响甚少;倒是第一市场的画廊、文物店,由于香港房价、租金居高不下而且续涨,1楼租金不断上扬,门市生意在成本考虑下,纷纷向2楼以上寻找适合地点;然而,香港店面生意本就不够热络,若迁往高楼层,那景况将更加不利。或许,这也是香港拍卖公司又增加的原因之一,藉由公开交易平台消化货品,也可减少囤积滞销的资金压力。
台湾方面,第一市场规模并未增加,也是第二市场的拍卖行业投入者众,绝大部分是以「当代艺术」为主项甚至单项,但这几家新兴拍卖公司的组成,皆为画廊经营者,而且在拍品的比重上也明显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有人认为,拍卖公司在台湾的增加,表示台湾艺术市场复苏,但这点应有较大的讨论空间。一则这些新兴的台湾本土拍场都在中国经营中国当代艺术,在台湾举行拍卖会也多半以这些已经营的中国艺术家为主,虽然也带入了少部分不错的台湾当代艺术家,但对台湾艺术市场的「复苏」而言,面向仍不够深广。更何况,主事者身兼第一、第二市场的角色,在艺术市场生态上本来就非正常现象。有人直言,台湾拍场的加入,其实就是要贩卖主事者自己经营或买断的画家作品,只是因为第一市场在台湾依旧萎缩,因此藉由第二市场运作;甚至其所推出的台湾中青辈当代艺术家作品,也藉由某些「股市名嘴」大力推荐,殊不知这些艺术家是由特定画廊锁定筹码,股市名嘴在媒体上大报艺术市场「明牌」,就有串联之嫌,不禁又令人想到中国股市「涨停敢死队」的操作手法,实在是似曾相识极了。
若说新兴的台湾艺术拍卖业者所公布的每家台币上亿元、数亿元的成交额及高成交率,就能代表台湾艺术市场的复苏,其实的确说服力不足。台湾艺术市场的建构,曾有过十年的荣景,老中青三代优秀艺术家都有相当的比重,再加上客观经济环境的推动与加持,才能达到艺术市场蓬勃的气象,而且20世纪的最后十年,台湾艺术市场还拥有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的能量。从各方面比较,眼前台湾的经济失衡已极为严重,政治带来的纷乱,影响了台湾近十年经济发展的停滞,一个没有经济活力的地方,艺术市场又怎有条件「复苏」?若新兴的拍场真具有重启台湾艺术市场盛况的企图,那为何在拍卖品项的呈现上,却又缺少了重量级台湾前辈画家及台湾「传统型」中青辈画家的作品而独厚当代?或许「当代艺术」拥有台湾买家进场,但是否足以称之为「台湾艺术市场复苏」?那就显得有些言过其实!当然,十二万分的期待台湾艺术市场的荣景再现,这实在需要整个「艺术生态链」的共同努力,与3月大选过后新政府的文化政策推动,否则,只以几家新拍场的成交金额和少数在艺术圈资浅的「股市名嘴」的怂恿,就放言「台湾艺术市场复苏」,那其实是极为空虚且不负责任的。
至于中国大陆的艺术市场,第一和第二市场更是向第二市场严重倾斜,粗估统计,艺术市场的年产值有9成都在第二市场(拍卖会)。如水墨方面,很少听说中国大陆有专门经营「水墨」的画廊,在水墨行当里叫得出名的几乎清一色都是个人化的「行家」,这些个人性行家或有堂号,也多半是办公室性质,而无画廊应具备的「展场」;而且这些个人化的行家,几乎都和各大甩卖公司有着或多或少的「合作」关系,「生意」也以「拍卖会」作为主要管道。而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虽然为数不少,但也出现多半与拍场合作的现象,即使有少数循正轨经纪艺术家的画廊业者,却又面临部分所经纪的艺术家在市场价位或知名度的羽翼成熟后,琵琶别抱转向欧美画廊寻求经纪或自己经营的「现实」面,除了突显部分当代艺术家短视近利、欠缺「职业道德」的不成熟心态,也呈现出目前中国大陆艺术市场欠缺国际规范的根本问题。可能更要关注的是,这两年来急速膨胀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面临客观经济环境与主观拍品市值的严峻考验,有识者认为,近一年来「美国次级房贷风暴」对全球资金的运作已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个人收藏家乃至艺术基金或企业收藏,都有不少资金套入了「美国次级房贷风暴」的桎梏,直接影响到对当代艺术品的投资取向。这有点像是当年日本泡沫经济期间,印象派大师画作因而大幅降价以求纾解资金的状况。因此,若美国次级房贷风暴在欧美使当代艺术市场停滞乃至大跌,最直接受到连带重创的将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运作;其中一线艺术家已具有较坚实的市值基础,而新起的二线、三线艺术家将因为「市值根基」的不够扎实而面临市值失血的考验,这种因美国次贷风暴可能引起的「骨牌效应」,不可不审慎观察。
中国股市观察家认为中国股市异状的形成原因是「中国监管会太灰色」,中国的艺术市场生态也有同样的问题存在。以拍卖行业而论,绝不是所谓的「暴利」行业,但由于太多刻意的误导,使得愈来愈多人热中于投入设立拍卖公司,过于简化地从事拍卖业务;而也由于艺术文物拍卖主管单位对拍卖游戏规则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税务单位也未根据公开的拍卖成交金额确实课税,「太过灰色」的公权力执行能力,当然使不少拍卖行业以各种方式或明或暗的「逃税」、「漏税」,真正依照国家税法确实缴税的拍卖公司屈指可数。这也就是为什么拍卖旺季一到,许多拍场以亿元为单位不断向上夸大业绩,反正上头没人管,乐得业者借机作价哄抬。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成熟买家大叹「看不懂」中国部分拍卖会操作手法为何如此明目张胆的原因。中国拍卖行业的「水分」之多,似乎也成了一种区域性市场的特色,但这种特色,绝对是负面的。
在中国通讯市场极具知名度的一位台湾企业集团董事长曾语重心长的说,在中国作生意,一切都须以「守法」为先,虽然目前中国在法令的执行度上仍有很大加强空间,但绝不要以心存侥幸的态度牟取小利,稍一不慎,或何时执行一紧,就会落得血本无归;他特别强调,今天他的通讯事业能在中国有此规模,就是「守法」二字,依法缴税,依法雇人……虽然好像成本不小,但却能安心经营擘画事业蓝图。这一番话,令人深省,不但是中国眼前拍卖业者或艺术产业多有钻法律漏洞或游走法律边缘的经营方式,更有不少垂涎中国市场却又不愿真正依法投入资源,只冀望以打带跑方式采取投机的海外艺术相关产业主事者,以「黑牌」的方式从事业务开展。要知道,只为贪图一时的「节省」,万一被人检举黑牌营业或被主管单位发现,那这些年在中国所经营的一切都将立即化为乌有;缺乏远见的结果,是没有条件在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生根的。不论中国现在的法治社会成熟度够不够,「守法」,本就是商业行为中的最基本要件,中国本地也好,海外投资也好,只要想使中国这个市场更具淘金的愿景,就应担负起共同营造正规竞争和运作的「法治」环境。
过去一年,除了全球中国艺术文物市场在规模上仍见扩大,但已出现一些新的考验课题,另有一股「乱流」在两岸文物市场中有日趋走火入魔之势,这又是一种忽视专业甚至是「小看」艺术文物环境的不智之举,也充分体现出眼前两岸艺术文物市场以「利益」为导向的严重偏差现象。去年一年,全球中国艺术文物拍卖会中,不少「高价」拍品都引起文物圈的议论,其中,缺乏可靠收藏纪录或展览出版等有力说服力的拍品,请「专家」背书就成了一种趋势。事实上,部分文博界乃至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为伪作赝品背书早已不是新闻,早些时候一些盲目的艺术收藏门外汉,将这些专家的「背书」视为打包票的真品保证,就曾在台湾某个海峡两岸交流为名、以「台商团体」所推出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展览中,看到一大批傅抱石、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一线名家的伪作,在裱边上都有中国文物界某位大老的题签认证。但可笑的是,这位「大老」在学术收藏鉴定界是公认的「不会看画」,只要有他题签的画,反而在公开拍卖中无人问津。
去年一年,不少拍卖公司的拍品包括瓷器、书画,都附有文博界专家学者的「具名」保证书,坊间兜售的书画文物,更有一些曾出现在中国电视媒体知名的文物鉴定节目中,且具有该节目聘请的专家所开立的保证书;然而,吊诡的是,这些有专家保证的书画文物,似乎反成了票房毒药,一入「行家」或「藏家」之眼,都敬谢不敏,要不就在拍场流标,完全与正常的逻辑思考背道而驰;然而,这种现象以各种形式出现市场已行之有年,唯独2007一年例子更多。
无独有偶,在台湾,也有这种现象,文博界倒还比较谨慎,但部分「学术界」具有一定头衔的学者就蹚入不少浑水,而比较特异的是,一些以艺术创作为主的「学者」,却勇于「跨界」为文物商家或「私人博物馆」挂名抬轿。说实在,即使是同样的艺术领域,每一个品项、门类都各有专精,当然也有博学之士,横跨各个艺术文物领域皆获认同,然而若有这样的声誉,自然不可能为伪作仿品破坏自己苦心深造而得的学识地位。窃以为,为坊间所谓私人博物馆或商家「开门假」文物背书的「学界」,或是有人情压力而不得不为,但若明知有伪或并无鉴定能力就率尔具名,那说实在就有违身为学者、身负社会教化责任的义务了。去年底,台湾出现一家私人博物馆,展出馆藏的「高古佛像」,文物界稍具眼力的人士皆啼笑皆非,两手一摊,莫可奈何。但是,该私人博物馆发送给各媒体的宣传文件中,有一页是该馆的「展品审查委员简历」,九位委员在学界多属于教授、系主任、所长甚至院长,地位自是不凡,但却没有一位是属于「文物鉴定」领域的专家,皆为书画家、油画家、雕塑家;这实在令人不解,为何文物范畴展品的审查委员,没有一位是文物鉴定领域的知名专家?又为什么这些教授级的艺术界人士要为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挂名审委?又是什么样的理由或人情值得以学界地位相挺,而冒误导正确文物欣赏价值观的大不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如今为人师表者却给这个社会的艺术文化价值带来了更大的迷惑,这责任,该不算小吧!艺术文物圈在市场作手、不肖商家以伪作赝品的扰乱下已是苦不堪言,使得许多爱好艺术文化的大众深受其害或失去热诚,身为社会菁英且为艺术圈具有地位的人士,更应该为一般大众斩妖除魔,重建艺术文物圈一方净土;若自忖专业不足,最起码也应明哲保身,不为虎作伥,奈何要「放下身段」的任意挂名,这也实在有违作学问的严谨态度,那又如何教导学生未来在社会上循正途而立呢?社会风气与教化的良窳,需要由教育上从根作起,但却只见到今日台湾教育制度的混乱荒唐。如今,这些素有地位的学界人士出现在民间博物馆的「展品审查委员」名单中,但这些展品却令人扼腕,不禁更令人忧心今后的社会价值观、艺术审美观要如何教育下一代了!掷笔三叹!
物质文明的需求到了饱和,就该是精神文明上场的时候,当然大多数人会认为财富愈多愈好,但「有钱的人不一定快乐」又是常被提出的社会反省,问题关键就在于物质与精神如何相辅相成,而艺术欣赏、文化素养,该是最能达到这种情境的方式。艺术收藏领域中有一句名言:「最好的收藏家不一定是最有钱的人;最有钱的人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收藏家。」非常明确的,中国人常说「富而好礼」,其实是相同的道理;追求艺术文化质量来提升生活素质,才是艺术文物欣赏、收藏的终极目的。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却仍然看到中国艺术文物市场上充满了太多追逐利益的嗜血手段和露骨操作,艺术品的「投资」仍是以肤浅的金钱数字作为目的,而忽略艺术品精神层面所能带来的心灵财富。
往者已矣!2008戊子鼠年的到来,又是一年新气象的开始,在不可免俗的「新年新希望」中,愿为所有真正爱好艺术文化的朋友们许一个「中国艺术文物市场喜见净化」的未来,海峡两岸皆能在经济成长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从艺术文化的源泉活水中找到让社会「快乐」的因子,这才能使社会真正的富有;或许,就期待这新的一年,在海峡两岸都能藉由更好的艺术文化环境和艺术文物市场机制,重拾中国人「富而好礼」的智慧吧!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熊宜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