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2-03 11:26
怀良辰以孤往,默坐餐馆一隅,会发现墙上画作和部分人类之间的奇异磁场。
“你知道这画多少钱吗?十几万呐!”服务生托着盘子指向大油画,等待赞叹。
“看那些牛啊!多像啊!”食客们嚼着牛肉丸,齐刷刷朝《五牛图》望去。
“天台山风情!原来老板就是我们天台山的!”于是不消多言,点菜更加自信。
唐代画家韩滉《五牛图》
他们的在乎之物,跟画作本身关联甚少。十几万块钱油画之低劣,让人怀疑老板在洗钱。韩滉的牛只是清晰度不足的复制品,虽提供了食客和食物之间的呼应,但老板更愿意取其牛市的风水含义。整幅墙的天台山山水,让陌生的食客在自动屏蔽其涂鸦式潦草的同时,瞬间获得了地域乡情上的支持。金钱、故乡的景物,以及其他私人欲望,让画作意外地获得了观众的共鸣。
这种观察至少表明,完整的绘画是一个复杂共同体,简单的画幅下面,可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面貌,从宏观的金钱权力欲望,到画家本身的一地鸡毛,当然,其中也必然包含了美。画室里的画作原本是一个神秘的东西,随着这些附着物被外界感知,神秘化被打破了,绘画之“私”,成为画作价值的一部分。
约翰伯格认为,如果我们承认我们可以看见那边的小山,那是因为我们设定从那座山上我们能被看见,视觉的这种交互性质比口头对话更为根本。的确如此,视觉的交互性是众多艺术活动争取价值最大化的一贯手法,演员有电视真人秀,作家有微博粉丝,而画家的卖点是什么呢,如果他不想藏之名山,抑或不得不为稻粱谋的时候?
另外一种景观揭示了一种令人诧异的心理。忠贞的北欧观众牢牢守住电视遥控器,无论是织一件毛衣的全过程,还是横贯整个国家的七个多小时的列车,或是在茫茫大海上行驶五天的游轮,他们不舍得离开电视直播一步,视自己为电视中人物的同盟,直到直播结束,从椅子上起身,恍惚之间,有人开始在家中寻找下船的行李。
这种参与感是如此重要,它让人们趋近,消灭一些东西,并且和生活建立新的平衡。绘画的观者也是如此。原先的直面观看,看的是在场的画面元素,而加了附着物的绘画展示,使观看成为窥视,观者和作者结成盟军。横亘在画家和观众之间的巨大静默,在某一刻突然被击破了。诡异的是,人们甚至无法得知击破隔膜的点是什么,它也许和画作本身并无联系,它毫无理性,更多地指向观者的私人历史。
是以,对待一个主动走向私绘画展览的观众,完全不必担心什么,他如果确有渴求,那渴求也是掩藏在内心深处,无形的大手把他拉向展示区域,那个地方有他索求的一杯水。完全不必自作多情,观者的自爱自恋,实则超越了画作及其附属物。毫无疑问,如同一个饥肠辘辘扑向餐馆的旅人,对于一个准备进场的观众而言,那也是他怀良辰以孤往的时刻。
刀马旦,剧作家,艺术评论人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刀马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