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8-04 16:05
艺术家朱湘
收集到第一本1965年的日记本后,我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创作。
2. 您在自述里讲到现在社会文化记忆结构有了转变。您所说的“转变”是怎样的一个转变?是一个数字化的转变吗? 不是数字化的转变。我所说的是记忆的记录和储存会遭受消除、毁灭、空缺和遗忘,是这些导致了记忆结构的转变,同时这也是记忆的危机所在。 3. 在您的作品中,您如何搜集您作品中图像和文字相关联的物品?在收集过程中有没有比较有趣的故事可以跟观众们分享的? 通常是去旧书店吧,如同“拾荒者”一般,也有偶然所得。收集的过程比较普通,但也有收到属同一个人的所有笔记本(从1956—1990年),这个人我推断是一位老师,她很喜欢摘抄和剪报,会把摘抄的本子分门别类,标记着“历史事件”、“人物记录”、“你知道吗”(科普类的摘录)、“沙皇罪行录”等等。这种抄录更像是对时间孤独无聊的排解。还有许多夹在书中剪报,其中一份名为“小资料”的标题,是这样描述“存在主义”的:“现代一种颓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潮........认为人生就是烦恼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活着就是等死。法国哲学家萨特是其主要代表之一。” 这挺有意思的。 4. 艺术的定义很广泛,而且不同人对“艺术”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您的综合材料作品中,有些人却并不认为它是一件完整、原创的艺术品。您对这种观点的看法是什么? 我不理解他所认为的完整是什么意思,可能他只是用他想象的“完整”去衡量我的作品。至于原创,我的作品绝对是原创的,就像杜尚的《泉》、安迪·沃霍尔的罐头一样都是原创的。 5. 您的综合材料作品中,物品之间和物品与创作概念的关系是什么?您的推荐人范勃说道您的作品的“物件与图像的使用产生了一种难以明晰阐述的互文关系。”您是如何理解范老师的话,您也这么认为吗?
我将照片、笔记本、旧书籍视为一种可以读取更多话语的文本,不仅是将它们视作再现的工具,更是视为一种社会工具,借之去探讨历史、身份、文化以及个人阅读后的复杂情感。第二个问题:范老师说得很清晰,我的作品里使用了实物和图像,而这二者之间会产生一种对话和联系,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
6. 您的创作过程是什么样的? 您的作品层次感丰富,您是如何创作出这种层次感的?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将资料中的图像、文字从原有的语境配置中剥离了出来,通过蒙太奇的方式不断重叠聚集,在一个平面画板里穿插不同的时间线索与叙事,因为这些线索比较丰富,所以层次也比较多。
7. 您有考虑今后在作品上做什么样的改变吗?还会继续与当前一致的主题吗? 很多东西都会影响自己在创作上的感受和判断,我不会做主题的工作,本身生命就是很复杂的机体,会让人一直探寻和思考,我现在想怎样建构一个能跨越记忆深渊的“桥梁”,把“神奇”的过去事件和现实的当下联系起来,但同时也能展现记忆的深渊。 |
来源:墙报-人物 作者:墙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