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01 14:09
一、民间文学调查、采录的简要历史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民间文学领域里,进行过多次全国性、地方性、专题性的调查采录工作,搜集和积累了大量可贵的资料。这些调查或普查中所得的民间文学资料,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性质、特点、嬗变、作用,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人民大众爱国家、爱家乡的意识,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从全国来看,规模较大的、涉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调查有三次。
第一次,是1955―1962年间的全国民族调查,这次民族调查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做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详尽的学科调查和记录,除了文字材料后来编纂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外,还拍摄了大量照片、摄制了新闻资料片。那次调查的珍贵之处,在于记录下了各民族在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初期的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在内的社会人文状况。
第二次,是1958年的全国民歌运动。关于新民歌运动及其评价,学界争论颇大,这里暂且不论。中国切切实实曾有一次大规模的民歌运动,涌现了成千上万的新民歌作品,也搜集整理出版了数以万计的传统民歌、红色歌谣和各种民间故事(包括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故事和风物传说),积累了那个狂飙突起的特殊年代新民歌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大量民间作品(包括新民歌和旧民歌)和珍贵史料。
第三次,是自1979年起至2000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及其普查和研究工作。这次普查及编纂的“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万里长城”。它涵盖了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曲艺、民间文学等5个艺术门类的10个领域,这次普查所搜集采录的民间作品是20世纪最后20年间还“活”在民间社会中的民间文艺,各类资料的丰富与搜集记录的科学,为20世纪百年所仅见。这次普查所搜集的资料,陆续以省卷本为单位,编纂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等10套大型丛书。参加这次长达约25年的民间文艺普查和编纂的学者、基层文化干部总计约有10万人。
这些民族民间文艺或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或调查,不仅为我们保留下来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为21世纪之初将要全面开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由国务院文化部发动的本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自2005年6月起,预计于2008年底基本结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一次民间文学普查的若干问题说明
(一)新一次民间文学普查的意义和主要任务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门类和领域之一,是民众口传心授、世代相传、集体创作、集体享用的语言口头艺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都是列在第一位的。由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进行过一次民间文学的普查,故在从2005年6月开始的这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对民间文学调查,可以认为是一次“跟踪调查”或“重复调查”。“跟踪调查”或每隔几年进行一次的“重复调查”,是国际民俗学的一种重要的、普遍采用的调查方法。普查十年之后,再做一次全面的普查,可以进一步了解民心、研究国情(现代化进程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嬗变本身来研究文化移动的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
采集当下时代还在民众中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是本次普查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没有对当代还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记录,就使普查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有了忠实记录的当代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及其相关的民俗文化事象,就保存下了当代所流传的民间文学的时代面貌,从而也就为根据民间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和折射出来的社会的和精神的资讯,研究民众的思想和世界观提供了可能,为制定、实施和修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党和政府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国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采集记录现在时态下“活”在民众口头上的民间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已故的当代著名芬兰民间文学学者劳里?航柯教授生前曾提出一个至今仍然有生命力的“第二生命”的学术理念。他说:“之所以提出保护民间文学,并不主要是由于民间文学的第一生命,即自然生命,而主要是由于它的第二生命,即把民间文学制作成文本,特别是使民间文学再度循环使用。在这一过程中,非书面的民间文学,似乎总是变成了书面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从而在民间和地区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①记录下来的口头文化转换成了书面形式,也便开始了它的“第二生命”,而具有了“第二生命”的民间文学,不仅能够通过印刷品的流通、资料馆的保管得以永世保存与流传,而且能够使其从原先口头形式流传的本地区(村落),传播到更广大的社区,甚至通过文化交流而传播到异国。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