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贝家骧创作二三事

和贝家骧的照面有一见如故之感,衣着简约得体,双眼精神而有神采,第一眼并不会感觉他是一位艺术家,那种气质更像是一位深居上海里弄里的隐士文人,含蓄中包裹着力量感。在澳洲十余载,却难改一身东方传统的儒雅之气,他的谦和温暖,在这个惬意的午后,让我们共度的时光变得更像是一场回味闲雅的曲水流觞,格外自得。

 

异国他乡

上世纪1976年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考上央美研修班,1984年中央美院研修班毕业,1991年出国,这是贝家骧留澳前的履历。

 

和很多踏出国门之前的年轻人一样,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贝家骧义无反顾的踏出了这一步。出国前的贝家骧可谓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家中时常高朋满座,畅聊艺术,工作顺遂,有房有车家庭幸福美满。但是年轻的心总是渴望翱翔于天际,更何况是一名艺术家呢。“油画走到了这一步何去何从?立体主义到底是什么?我开始迷茫,我还能做些什么?带着这份彷徨,我想要出去看看。”于是,贝家骧毅然决然抛弃了上海已有的一切,甚至放弃了文化背景,携幼女来到了澳洲和当时在澳洲的妻子团聚。

 

澳洲的生活其实可以想象,虽说看到了很多东西,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受了启发,但是生活的窘迫、初来乍到时的走投无路,让原本习惯了上海优渥生活的父女俩如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在澳洲专职的画家几乎没有经济来源,贝家骧就在街头摆摊画起了肖像,边打工边创作,这样的生活过了一阵子。这期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意志上对贝家骧来说都是一场煎熬,他就像是掉落在大海里奋力想捞住一颗稻草的落水者一样,彷徨、艰难。

 

但不可否认,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对于一名祈求追寻突破的艺术家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失业、离婚、独自带着女儿。海外的一段时间走的很艰难,创作搞不出,绘画遇上瓶颈,家庭也出现了危机,但当时已经入了澳籍,女儿也已经读了高中,想要回国是不可能的了。一位成熟艺术家的从艺之路和他的性格相关,想要在艺术的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就一定会经历一段痛苦的历程。“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认清自己,这个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也必然痛苦。好在我看清了自己,坚持了下来。”

 

归来印象

“我回来,想做一个梦,做一个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关于上海的梦。”贝家骧的心底一直深藏着对老上海的情结,这和他从小受的教育相关。他很抵触画现在上海洋化的建筑,因为他深感当下海派文化的遗失,上海在异化,想要重温原汁原味的上海已经再难感受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外来文化的替代品。

 

“我回来,就想画上海本来的样子,艺术本身就是有个性化的过程,外来的东西哪儿都有根本就是无意义的存在。”贝家骧现在创作的就是虹口、闸北处的石库门,在这里最能体现出老上海原汁原味的风情。“我想要画过去黄浦江飘来的气味,画夏天的风中从里弄里刮出的西瓜皮的味道,我就是要画这些东方的,有文化沉淀的东西,我为此感到自豪!”

 

创作体悟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脱俗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它会跟随你一生,脱离不开。其实我一直认为中国的艺术有比西方艺术更高雅的东西,这是我一直坚持画东方元素的原因。

 

本色的东西是最好的,有时模仿矫饰、或科技的发达都会掩盖或是减弱一些原生态的东西,但到一定时间的就会烟消云散了,它们终究是没有力量的。贝家骧说,他现在很排斥快餐文化,他注重艺术家个体情感的抒发和价值,虽说这种价值在当下可能无法体现,但相信,必然会有沉淀下来的那一天,到时候后辈自然会知道原来我们在做着这样的事情,不浮躁就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现在更愿意创作一些美好得事物,每天做到有积累,有所得。每天作息规律,起床就画画,画累了就散散步,假如昨天一张画没有画好,晚上我就会急得睡不着觉了,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说罢贝家骧爽朗的笑起来。

作者:郁欣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