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赵均的绘画艺术及美学追求——彭修银(著名美学家、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赵均是一位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画家。近年来,无论是他的绘画创作,还是理论思考,都彰显着他的艺术主张和美学追求。在《赴日展览前言》中他曾这样写道:“中国画艺术要赢得世界性与现代意义,必将以中国特有之方式,即气韵与骨法,线条与水墨,诗意化的表现生命最真切的倾诉——崇善、尚美、求真;以东方特有的温柔雅正,玄思妙想、潜移默化、芬芳馥郁,丰富人类艺术的百花园。”若概其大要,即根系传统,思接现代;回复东方,走向世界;崇善求真,以雅为美。

一、根系传统  思接现代

    赵均从事中国画创作和教学三十余年,他清楚的认识到,由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经济发展的缓慢,使得中国画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几乎历时千年未变。只有到了近代封建经济方式的崩溃和西方经济的入侵才彻底破坏了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宁静生活,人们的视野被拓展,生活方式多样化了,现象界变得复杂起来,情感和心灵活动不可能仍像以前那样纯静单一。多样化了的社会生活和复杂化的心灵现象呼唤多样化的艺术方式和手段表达人们的审美感受,抒发心灵情感。中国画中的玄远意境显然已经不能涵盖现代审美情感:一方面是天人和谐的传统美感根基被破坏了,与自然同一的自足人格和心灵在现代社会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侵蚀;另一方面表达主体复杂化的心灵的艺术手段依然陈旧、单一,使得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陷入现代的危机之中。

    然而,古典“和谐”精神的被破坏,并不意味着中国古典美学的完全终结和彻底断裂,古典美学中仍蕴含着现代发展的巨大可能性。以物观物的体查方式,不仅超越外在而且超越心灵本身的思维方式和视角,都会在现代艺术和美学的发展途中起到防止误入迷途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画艺术要赢得世界意义和现代性必须根系传统。这一点在他的人物画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赵钧的人物画法古人之笔法、尚古人之意境、求古人之逸趣。这种“师古”并不是复古。其画作无论是《桃花源》弃禄归耕,还是《屈子行吟》守志固节,乃至《李白诗意》酣饮诗赋, 都充溢着现代人珍爱人生,不与尘俗为伍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情趣。另外,赵均作人物画善用紧劲连绵、循环不断的笔法,如风趋电疾,洒脱飘逸,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画上人物面目衣纹气韵古朴,丝毫无纤媚之态。线描细劲,有如春蚕吐丝,并且“薄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人物造型准确,动态自然,表情变化微妙,既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的秀雅和高贵,又蕴涵着画家激情和现代意识。

二、回归东方  走向世界

    在全球文化不断趋向交流融合的今天,东方美学与艺术以它深刻的思想智慧、特殊的理论形态和广泛的审美实践,为当代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力量。越来越多的世界级的学者和艺术家以向往的目光看待东方美学和艺术。赵均出入一位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画家和中国传统绘画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将如何从东方美学精神中重建中国画的现代性以至于赢得世界意义作为其思考基点。在他看来文化全球化时代的东方美学与艺术,不仅是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一种体系来建构,更重要的是将被用于解决个人、社会以及世界的生活问题,表现出一种全球性关怀,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生活,来弥补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全球化的不足,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有益于人类的全面发展。东方美学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东方的美学与宗教、伦理相通,它超出美学之外作为一种治愈技术文明疾症的良药,其重人与自然亲和共生的特性有助于“生态伦理学”的形成。东方美学与艺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了对生命、生活、人生、感性、世界的肯定和执着。自觉地运用这一生存智慧,可以有效地整合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紧张、人与社会的对峙、人与人的疏离等价值难题。 因此,东方美学与艺术有着辉煌的历史、富有活力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未来。在文化的全球化时代,东方美学可为人类未来光明的远景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完美的趋向。为此,赵均明确提出如要坚持中国画对人的终极关怀,首先得使中国画赢得世界性和现代意义,而回归东方是中国画赢得世界性和现代意义的可行之路。

    东方美学,从共时性来看,它是东方各国家、各民族和地区在独立自存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美学思想。从历时性来讲,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经历过了“轴心时代”的“历时性创化”、“中心时代”的“共时性吸收”和正在经历着“全球化时代”的“现在——未来性重建”。这里既有延续和断裂,又有继承、互渗、融合和重建。构成东方美学研究的文化环境的最切近的一维是东方文化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环境,由于其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首先它背负着一种源远流长而未及整理与吸收的文化传统;其次,在全球一体化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时空中,传统文化又必然面临着步履维艰的现代性转化。为解决东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的深层矛盾,赵均尝试性地提出了建构东方新古典主义设想。虽然是一种设想,但我们可以约略窥见到东方美学与艺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可能的方向。当然,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摸索和创新需要多侧面的展开和拓进,成熟形态的出现更要假以时日,可喜的是赵均教授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三、崇善求真  以雅为美

    “雅”是东方美学中的一个独特范畴,它包含有“典雅”、“淡雅”、“古雅”、“风雅”等涵义。“雅”所代表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精神在东方美学的历史上源远流长,成为东方美学,特别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雅”这一范畴一直贯穿其中,其涵义从儒家以“正”为正统规范的文艺批评标准扩展为包含禅宗思想在内的以“典雅”、“淡雅”为主流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从整体上看,中国美学中的“雅”,代表着一种幽玄、深远、静谧、清新的美感状态,主静、主远、主玄、主悠。正是这种艺术上的特色和风采,才使“雅”成为一个历久常新的范畴,直至今天,它依然对中国的艺术和美学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赵均在他的人物画创作中始终以“雅”作为其最高标准,就其基本倾向看,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尚淡泊。所谓“尚淡泊”,即是摒除功利之心,洗尽尘俗之念,才有雅心、雅风。正如清潘德舆所云:“夫所谓雅者,非第词之雅驯而已;其作此诗之由,必脱弃势利,而后谓之雅也。今种种斗靡骋妍之诗,皆趁势弋利之心所流露也,词纵雅而心不雅矣,心雅则词亦不能掩矣。”(《养一斋诗话》卷一)赵均从这一基点出发,在题材上,多偏重于或隐于田园、弃禄归耕;或识运知命、留得一生清白;或寄情于醋饮诗赋,给人们展示的是一种闲静情怀。

    第二,尚平和。所谓“尚平淡”,就是在用笔用色不激不过、不奇不怪。赵均在用笔上,线描细劲,有如春蚕吐丝。在用色上薄染以淡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给人一种清净淡雅的美感。

    第三,尚清逸。“清逸”是雅的最高境界。赵均人物画中无论是画清逸洒脱中的高士,还是田园风光中的耕夫,都力图用“清逸”来营造一个诗意的栖居之地,建构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

    不过在赵均看来,雅的根基是崇善求真。雅是一种风采,是一种人生态度,所以雅必备真情实感和美好的愿望。赵均这一以崇善求真为雅,致使“雅”这一范畴又增加了一种深沉厚重的生命蕴含和宇宙情调。

    (本文作者彭修银系著名美学家,文学博士,曾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少数民族艺术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彭修银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