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的好古,大概恐人讥为无知。当世不可学,于前人经典,力学以求;我的怀古,许是受前人影响,或迸发思辨,进而逻辑演绎;或与古为徒,进而具体实践。
现实一切是狭小陈腐的,令人熟悉而厌恶,逃脱已然是妄想,倒不如“空观”,获得大自在。于是我假借艺术之名,尽可能地请假,远离校园,转向于大自然的渗透,沉迷于真山真水,体察愈多,自省益甚,难怪金冬心说:只有秋声最好听。
前些日听友人谈起,说学校不远处,有一老庙,香火冷清,人多不往。
老庙、清冷、无人,这极好的意象,让我有寻访一番的念头。下午有三节英语课,我不告而退,翻了围墙,理直气壮地走向那通往古庙的小路。其实这条路,是我每每回家必走的一段,也不知走过多少回,独独没有过桥去向河的对面,因为我从未见过那里有什么老庙。大概是老庙藏得够深,想想我到底也是“多不往”的俗人一个,不禁黯然。
行过小桥,走过人家,再走十分钟,松林掩映,枝干铁铸,郁郁苍苍出奇的繁茂。再绕过几道背阴小路,不见有行人。这清秋时节,天地寂寥,一路的劲草疾疾,随风摇曳着,泉干石枯,石壁偶有先前渗泅的湿斑。小路愈难行,或时尖石伏道,或时杂树盘路,徊环突突,九数十折的崎乱,游山至此,说不尽的荒凉,一如我心底里惘惘的惆怅。
怀古若此,何必前行,倒不如乘兴而归的好!确是心有不甘,想着苏轼夜游赤壁,白日里的色相太真,倒不如夜游,一片黑压压倒是断了六根、绝了妄念,心如皓月,观照宇宙。
于是心里一合计,干脆盘桓小歇,坐等黄昏。夜幕时起身即走,真是好风如水,吹得我有些颤栗,肩胛却汗湿沾衣。山深愈幽,杂篁丛中,蟋蟀声里秋味浓,一阵阵的“促织”声里也加快了步伐,这秋到深处的斑斓,若在平日,定是消受不得。
路行将至,月上高梧,老庙已在不远处,我站在石阶上,月夜婆娑,蟋蟀浓稠,四处古木森严,月辉晴朗,穿过密密匝匝的树叶泻入林间壑底,斑斑驳驳洒落在青石古道上,真是不辨古今!乘着松风踏上老庙,行游至此,先前一切的揣想与心动,愈趋平实,这大概是所有古今游历者的共通之处罢?所谓子猷之兴,醉翁之意,也在其中。老庙一如友人旁述的古旧,数十年风雨依然,所谓香火,不过是世俗中人的浅薄功利心使然。李渔说的极好:纷纷扰扰,是是非非,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如此说来,我此番的寻山访庙,也算是览遍人情,睹尽盛衰;如此说来,老庙虽是尘中之物,却深藏在月夜中,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老庙不大,好在左右有山房数楹,显得不那么唐突。挨着崖边的小香炉里,尚有白日里未燃尽的几枝香,香烬里明灭着点点星红,足有禅意!
古人所谓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
这真是物我一相通,心境两奇绝,我不敢有所着力,随意自然抑或通达自好,一如不期而遇,方可得心与物会的欣喜,在心与自然两相触及的刹那间,去把握物之形态,又可获得物之魂魄,不为所役。
一切游历的体悟,最终又观照在日常生活里,既为文者,盈盈案台间,恪守着血肉、筋骨、书明、声馨……,时而凝练,时而在润物无声地穿透魂魄,方可天高云淡。
作者:王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