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江山渐而形成,兹是以妙笔写千里江山,自是大美。自然景物之中,一切美丑高下因人而异,随人的心境而变化。
昔时,姚鼐雪夜登泰山,刘基雨里听风,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也就是这个道理。人常说:“江山如画”,实际上,这里的江山是经艺术加工的“人化了的自然”;是更具理想化的、超越了现实的意义的自然。王国维所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是理想之故也。”
陶元亮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至酒适,抚弄以寄其意;米南宫遇丑石而下拜,呼之为兄者;苏东坡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楼照红妆”,其嗜甚深。这类情感原本是隐藏在心底的,是艺术创造的种子,是欲学而难以得的。
物我相通,绘事亦如人本身之构成,应有五脏,神、气、血、意,全而成形。而五脏之道,皆出径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则百病生。另外,神、气、血、意、形又皆不可过而有余,知主次、标本来论画者。气的观念是较重要的部分,如:具体画面讲究取气、布气、笼气、聚气、调气,顺气与理气,同时赋予不同的层次与格调,如气有清浊、厚薄,格调有高低、雅俗。“气象所长在雍容尔雅”进而提到气度、神韵之气。如“精神之气,当以韵律求之,韵律有节奏而生气,有高低而生神,有厚薄而生趣。自然之气,当以笔墨之深浅,浓淡干湿、黑白求之。”
先民认识世界主要是靠感官的,直接意识与猜测,他们认为世界原本是无极混乱的:无阴阳之分,后“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阳分制始有道,一阴一阳谓之道。有道便有了象的转化,阳气为干,干道生男;阴气为坤,坤道生女。阴以静力居中守常吸收,由于吸收密度增强形成黑洞。阳以动游离运动,趋阴而交,由于释放能量而不断疏散形成白洞。古人这矛盾互化的运动,极度概括充满永恒运动感的阴阳黑白的太极图案。
陶潜何以被认为最具文人的理想人格?就在于他能“悠然见南山”,这多少有禅宗“顿悟”之妙!其中“见”字道出了不平凡的心性与不概念的状态,正所谓“顿时悠然所见”,从而拉近了心与物的距离,便可见“南山”另一番相貌。于是就有“此种有真味,与辨已忘言”的感慨和感觉。由此让我又想起《诗经》蒹葭之章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显然,这里的伊人是不固定的,而是跳跃的。虚虚实实闪烁不定,因此才让人神往。还可以比证王维《辋川诗》所写:“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这时的“明灭”便是物象所呈现神秘、灵性的动感形态。
将生命的非常态、偶然性,视为生命的本真,显然是智慧的。因为只有在“鸟之拍翅,鱼之拂水”的瞬间,只有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这些在确定与非确定之间的自然形态中,才有“无穷之意”。更何况厉害的佛家“诸法空象”,“是故空中无色”上升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的最高内心审美与心灵超脱。
2002年04月15 周一 师大
作者:王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